永平县“1+X”党员联系群众突出“三抓”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30 16:37:08 点击率:118
永平县“1+X”党员联系群众突出“三抓”
近年来,永平县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全面推行 “1+X”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树立了农村党员新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抓学习,强化宗旨意识。永平县各乡镇、村(社区)党(总)支部始终把党员宗旨意识和党性教育放在首位,以集中培训、上党课、党小组会、党员大会,以及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宗旨意识教育和党性教育。同时,抓住城乡结对共建的良好机遇,邀请县级城乡共建单位党务工作者为村内党员授课,使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宗旨意识、为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二抓载体,搭建服务平台。永平县不断丰富党群互动的平台,大胆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一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或“多帮一”的形式,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结对党员通过“入一家门,知一户情”,积极为结对户找出路、想办法,为结对联系户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信息帮助。实行“致富经验互传、实用技术互教、劳力资金互帮、邻里纠纷互调”。北斗乡新村村党(总)支部党员刘朝红在结对联系本村罗周成等6户农户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在泡核桃抚育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向结对户传授技术,使他们的泡核桃产量不断提高,产值不断增加。厂街乡炉塘村党员毛朝杨得知家住粉壁小组的施菊林户仅有一件简易住房,且屋顶漏雨、墙体拉裂的实际困难后,经过多方协调,为她家争取到了10000元的安居建设补助费,用于建设新居。二是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群众。党员积极参加所在地建立的志愿者队伍,根据个人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义务参加村内组织的修复村组公路、桥梁、沟渠等公益事业活动,积极帮助生活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三是公开承诺,服务群众。全面开展农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服务群众活动。全县6323名农村(社区)党员开展了公开承诺,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龙门乡石家村66名党员均承诺为群众办1至2件实事。如:河对门村民小组的何敬东同志承诺年内为陈万李户建盖畜圈;下村村民小组的李陈帮同志承诺管护中村和河对门村民小组的农田灌溉沟渠等;茶明文是新村村芭蕉塘村民小组的一名党员,自开展党员结对群众工作以来,他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积极向群众兑现党员承诺,农闲时节还主动为群众修路、修沟。韩加魏是横箐村民小组的一名党员,由于他家附近森林植被好,还有一片水源林,一直以来,他主动做好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引导村民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水源。同时,还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保防森林资源、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四是建立党员服务点,轮流为群众服务。各村、村民小组成立党员服务点,由本村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的党员为群众提供新农合、新农保等代办服务,力所能及的为群众提供服务。同时,设立党员流动服务点,从小事做起,服务群众。如,永平县北斗乡六米村党支部针对核桃等农产品上市期间,很多外地商贩到村内集贸市场收核桃等农产品短斤少两、群众遭受损失等问题,由村党支部出资购买一台公平秤,摆放在集贸市场,每逢街天,由党员轮流为群众免费核秤服务,方便了群众,减少了群众损失。
三抓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考核制度。党员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联系群众工作情况,支部将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列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作为对党员管理考评和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支部对党员联系群众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总结好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评议机制。党支部在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使党组织所做的决定符合实际,使大多数群众满意。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党员,给予鼓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给予通报批评。通过奖优罚劣,调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据统计,自“四群”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有3826名农村党员直接联系农户6582 户,与群众结成对子5718对,建立民情台帐4518套,走访农户5382户,收集到意见、建议509条,解决矛盾纠纷243起,为群众解决困难1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