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平:服务最优旗最红——记永平县曲硐村党总支部
作者:张群 周明武 发布时间:2014-11-18 14:53:46 点击率:112
曲硐村位于永平县城南端,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村里无一株核桃树。然而曲硐村在村党总支部的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路上,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年核桃交易量达5万多吨,产值近20亿元,每年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500多人,为农民创造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
致富路上的“总指挥”
曲硐村由于人多地少,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这一特点,村党总支部“把准脉”。在山区群众发展种植核桃时,党总支部就想到,山区有基地,坝区就要有市场,并鼓励群众做核桃生意,逐步打造市场。几年后,曲硐市场上的核桃逐年增多,“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想做得更好,党总支部想到了“抱团”入市,引领着经营户成立了核桃经营协会,协会的成立,规范管理,确保核桃质量,杜绝“滥竽充数”、“糖包心”等不良行为,赢得了外地客商的好评。在得知经营户收购核桃资金不足的情况后,党总支部主动出击,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采用协会会员五人一组、相互担保的方式,向金融部门贷款,解决了资金的困难。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自己的品牌,2011年,党总支部带领协会,申请注册了名为“曲硐核桃”的商标,树立地方品牌。
为民着想的“好大哥”
“只要能够方便群众,村上的集体经济可以再想办法,党总支部有的是法子。”在谈到曲硐村将每年租金达5.6万元的铺面改作为民服务站时,曲硐村党总支部书记马伟权笑呵呵的说道。曲硐村的为民服务站原来设在村委会办公楼四楼,群众办事很不方便。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群众,村党总支部放弃一楼铺面的高额租金,将其改造成为集便民服务站和综合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厅,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同时推行“三声五步曲”的服务方式,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起立、问好、泡茶、办事、送行”。无论群众是来办事、还是表达诉求,每位村干部都热情接待、及时解答,让群众切实体会到最好的服务态度,有效的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民族团结的“润滑剂”
曲硐村总人口有7221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90%,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集村。结合少数民族聚集村的实际,村党总支部高度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当好了各民族之间的“润滑剂”。首先,立足村情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好伊斯兰教协会、老年人协会、核桃经营协会“三协”敢讲真话、信息广泛、公道权威等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维稳形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其次,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公平对待,在回族文化城建设过程中,村党总支部引导社会各届共同参与,社会捐款中单笔数额最大捐款系汉族群众捐赠;再次,针对曲硐村子里的汉族吃猪肉,都要到县城去购买,极不方便的问题,村党总支部主动与伊协、清真寺管委会和村内回族知名人士沟通协商,在农贸市场划定了一个专门从事猪肉交易的产所,方便了当地汉族群众的日常生活,这在回族聚居区实属首例。
破解“空壳”的“吃蟹人”
在曲硐村,村里的老人及新入学的大学生,每年都能领到村里的关爱资金,这笔资金来源于曲硐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曲硐村是永平县最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村委会。早期依靠铺面的出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铺面调作便民服务站后,村党总支部千方百计寻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敢当“吃蟹人”,在得知开发商要对老温泉宾馆片区进行开发后,村党总支部及时与开发商联系,将片区内属于集体所有的一块土地和地热资源作为股份入股给开发商。通过双方洽谈,最终达成协议,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地热资源折资为118万元入股给温泉片区开发商,由开发商每年固定返回给曲硐村红利6万元。
(永平县委组织部 张群 周明武)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