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龙县破解难题让基层组织晋位升级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20 09:53:19 点击率:61
云南省马龙县马鸣乡位于马龙县城西南部,乡政府距县城35公里(从昆曲高速公路),距昆曲高速公路旧县立交桥15公里。国土总面积238.55平方公里,天然草场24万亩。全乡总户数3400余户,总人口1.3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人。整个地貌具有明显的丘陵特征。马鸣乡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七抓七破解”方式,助推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抓理论武装,破解“无能处事”难题。采取“七学联动”模式,着力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建设,在解决干部职工“无能处事”上下功夫。一是领导带学。坚持乡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每个季度组织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1次。二是轮流讲学。开展每周一例会“我为大家讲一课”活动,每名干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为大家讲课至少1次。三是职工自学。开展“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大力倡导人人自学的良好学风,每位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做到每天学习一小时,每月熟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按季度报分管领导审阅。四是轮岗互学。对乡内干部采取交流轮岗、外派其他部门顶岗等方式,搭建成长空间和干事平台。五是下乡研学。结合“四群”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 “三进三同”等实践锻炼活动,主动向实践、向群众学习,及时把学习成果转换为实践成果。六是电教促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优势,坚持每月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一次党员电教片。七是制度督学。建立干部职工学习档案,定期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年底将学习效果与评先评优。
抓队伍建设,破解“无人管事”难题。在全乡党组织和党员中实行星级管理,突出抓好乡机关、村干部、党员、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五支队伍”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一是突出抓好乡机关队伍建设,提升组织领导能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张贴“干部去向袋”,积极开展“双亮双争”活动(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承诺,争创党员先锋岗、争创一流工作业绩)。进一步推行“四双”目标承诺制,完善激励措施,强化监管考评力度。对“一般”和“较差”等级的党组织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确保晋位升级。二是突出抓好其它队伍建设,巩固基层组织根基。在抓好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日常管理的同时,重点强化党员队伍建设。采取“结对培养”、“跟踪培养”、“压担培养”、“综合培养”方式,积极在农村青年、妇女、退伍军人和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近三年来,全乡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0多名,发展党员72名,1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
抓阵地建设,破解“无地议事”难题。坚持“无阵地的建阵地、有阵地的上水平、阵地建好的抓活动”的工作思路,努力在“建、管、用”上下工夫。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永胜、瓦窑村委会和下社、大麦地、水涧河、咨卡、密郎等村级活动场所。按照“八有”标准,投资150余万元购置办公设备,把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等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共建共用”。全乡7个村级活动场所中,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1个、“三星级”3个;已开展新农村故事会50余场次;小桥河村、阿扯麦地村、咨卡村被授予县级“文明村”称号。
抓激励机制,破解“无心做事”难题。积极探索建立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按照四双目标承诺制的要求,年底对村干部实行绩效考核,严格考核兑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业绩差的给予处分。建立谈心谈话制度,确保党员“惑时有人解”;建立走访慰问制度,确保党员“平时有人访”;推行患病探望制度,确保党员“病时有人问”。实施“党员红色信贷工程”,对想创业且无资金的困难党员,帮助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的“瓶颈”。目前,全乡累计发放无息借贷资金106万元,扶持9名生产大户党员发展规模。
抓建章立制,破解“无章理事”难题。切实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四群”教育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定期会议研究党建制度。二是目标管理责任制。三是领导干部“三包四联”责任制度(包村、包组、包户,联企业、重点项目贫困户、贫困学生)。
抓民主公开,破解“无法监督”难题。采取“增投入、强队伍、多渠道、找结合、抓实际、树典型”措施,使党务公开向纵深推进。今年以来,共投入10余元制作50余块党务、政务、村务和“四议两公开”等宣传栏。充分运用电视、报刊、互联网、公开栏、举报电话等方式,大力宣传党务公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坚持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结合起来。
抓品牌创新,破解“无为干事”难题。以为“五零”工作法为载体,扎实推进党建创新,确保党建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五零”即:进机关看作风,干部队伍“零违纪”;进支部看形象,党群关系“零障碍”;进站所看效能,服务群众“零推脱”;进村庄看发展,关注民生“零缺失”;进农家看变化,联系群众“零距离”。(董文开 萧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