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香菇“走”四方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10 14:44:32 点击率:86
编者按: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不仅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而且营养价值较高,世界各国都把香菇列为低脂肪、高蛋白的保健食品,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蔬菜之王”,备受消费者青睐。县委、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多次探索和尝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巩固发展好烤烟、核桃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9月,通过组织人员到昆明、腾冲等地实地考察香菇种植、销售及菇农增收情况后,作出了在全县开展香菇示范种植的决策部署,并迅速启动了21个香菇专业合作社630万棒香菇的示范种植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致富天地》2011年第10期《施甸香菇走四方》一文介绍了施甸县香菇产业发展方式、种植效益、菇农收益及菇农种植的感受,对我县香菇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现予转载,供学习借鉴。
“过去我买辆摩托车要向朋友借钱。种植香菇后,2009年5亩地上的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不仅买了面包车,还有了存款。2010年,我又收入25万元,今年还能收入这么多。”说这番话的人叫樊腾卫,是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富阳村委会墩子二组农民、富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的感受,道出了施甸县众多菇农的共同心声。
一亩地当八亩种
在姚关镇富阳村委会墩子二组的一片土地上,村民们用木头和薄膜密密匝匝地搭建起了千余个大棚。大棚内是一排排1米多宽、2米多高的木架子,架子的每一层都整齐有序地摆放着装着菌种的菌筒,香菇就长在这些菌筒上。
一位农妇正从架子上取下长满了大大小小香菇的菌筒,摘下较大的香菇后,她把菌筒放回了架子。大棚外的道路上,车来人往,都是进行香菇交易的。按时下的行情,一箩香菇能卖100多元钱。
看着如此繁忙的场面,樊腾卫非常自豪。他告诉笔者,自己从2006年筹资5万多元钱开始种植香菇,当年在自家占地不到1亩的大棚里种植了3万多筒菌筒,除去种子及设施成本,纯收入2.5万元。2008年,他将大棚规模扩大到2.5亩,纯收入达10万元。2009年,规模再扩大到5亩,他一共种植了19万筒菌筒,纯收入超过了20万元;2010年,他种植了21万多筒菌筒,收入超过25万元,今年还要更多。
“之所以收入这么高,是因为一个架子能放8层菌筒,1亩地当成了8亩种。”樊腾卫说,“我们这里种植环境好,1亩地的架子上最多可以摆放2.5万筒菌筒,一批菌筒在架子上9个多月,至少可以采收5次。”
数着菌菇把钱赚
“至于价格,随行就市,普通香菇的鲜价最低也在每千克4元以上,最贵的‘对天白花菇’价格达到每千克13.5元。”樊腾卫指着一朵较大的香菇说,“比如今天的市价是每千克5元钱,这朵菌儿起码值1块钱。”
樊腾卫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每一个菌筒除去成本,收入在1至2元之间。折中计算,1亩地里摆放2.3万筒菌筒,每筒赚1.5元钱,一亩地可收入34500元钱,除去大棚的折旧费等,1亩地1年的纯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这时候,墩子二组组长李风卫接过了话茬。他说,墩子二组共有27户农户,除两户搞建筑外,其余的都在种植香菇,像樊腾卫这样的大户在他们村有不少。富阳村180多亩种植基地,去年亩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姚关镇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06年发展食用菌(香菇)产业至今,全镇8个村共有种植农户153户,有两家合作社(基地)。2009年,全镇规模种植390万筒,实现农业产值1560万元;2010年种植规模达650万筒,产值达2600万元。
目前,施甸县共有7个乡镇的500多户农户在种植香菇。去年,全县种菇户户均纯收入达6万多元,其中不少种菇户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施甸县共销售菌筒363万棒筒。
龙头带动促发展
被菇农当做宝贝的菌筒,产自施甸县引进的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2005年,施甸县分别引进国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上海大山合集团以及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资金和技术,在整合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云南大山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集香菇栽培、收购、加工为一体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并成立了施甸县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施甸县中试基地、全国供销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施甸县分所等机构。
菇农们从龙头企业买回菌筒后,不施肥不打药,只需按技术人员的要求给菌筒浇水,就可以种植出绿色环保的香菇。施甸县和大山合公司还在富阳村种植基地建起了香菇收购点,为每一户菇农办了信用卡。公司每天派车收购菇农采摘下的香菇,交易完成后便将货款打入菇农的信用卡。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施甸县生产的鲜香菇由于色正、味香、形态好,占据了昆明香菇市场80%以上的份额。同时,大山合公司还有年加工250吨干菇的能力,产品由上海总公司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业兴多业旺
木屑是制作菌筒的主要原料。在大山合公司,笔者看到,几台木材粉碎机械正在不停地工作,等待粉碎的木材堆积如山。施甸县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董自礼介绍道,制作菌筒所需的木屑原料主要是阔叶林树枝。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林农用来当柴的树枝,加工成菌筒提供给菇农;出完香菇后,公司回收菌筒再加工成猪饲料,供给生猪养殖户,带动养殖业发展;农户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生火,又可将节约下来的木材用于食用菌的菌筒生产……如此,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农民成为多重受益者。龙头企业每年要向农户采购价值400万元的林木枝桠,而施甸县每年出栏生猪近40万头,通过喂由回收菌筒加工而成的饲料,每头商品猪可节约150元左右的粮食成本。全县一年可节约猪饲料1000多万元。不仅如此,实验还证明,菌筒加工的饲料有增强猪的免疫力等作用。这种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了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
目前,施甸县以食用菌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见成效,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