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村 产业富村 生态美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09 08:17:47 点击率:51
党建领村 产业富村 生态美村
大坪坦村党支部
【概况】
大坪坦村距县城26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65户,人口1157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大坪坦村党支部属龙门乡党委下设的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4名,其中:男性党员46名,女性党员8名。近年来,大坪坦村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着力改善民生这一主线,在调结构、破难题上下功夫,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全村呈现出村美、民富、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亮点】
(一)抓党建,打牢坚实基础。一是村党支部从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大力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和党员致富能力建设,抓实“三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党员帮扶制度,以“一带一、富帮贫、大帮小”为方式,明确每个党员帮扶一名困难群众,制定帮扶目标,落实帮扶措施,全村50岁以下的党员、群众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党员户都有1项以上发家致富的当家产业,成为产业致富能人。三是以开展“评星挂牌”活动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村党支部共开展党员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160多场次,参学党员群众共计6000多人次;全村54名党员共帮扶困难群众65户,办理实事好事237件;40多名无职党员在科技先锋岗、维稳和谐岗、带领致富岗等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贡献力量。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理思路,选准发展路子。大坪坦村其实地形地势并不像村名一样的平坦,它是龙门乡海拨最高、交通最不便利的村,村内最高海拔2638.9米,最低海拔193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一直以来,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苦荞等单季农村作物和家庭粗放型养殖少数家禽为主,群众收入微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2003年村“两委”换届以来,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村“两委”班子不断探索适合村情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深入村组、农户开展走访调研,摸清村情,了解实情。并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会议、群众代表会议、户长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共商发展之计。最后在村“两委”及全村群众的共同协商和努力下,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总结出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保护生态,必须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的“三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据统计,近年来,大坪坦村在探索发展道路中,村“两委”班子每位成员走遍了全村每一户农户,召开各种会议380多场次,在发展思路上共收到群众支持和反对的意义建议8600多条。
(三)建产业,村更美民更富。经多次调研、协商,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在农村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上作文章,制定了“近期发展生态茶、长远发展泡核桃”的发展规划,并积极动员发动群众,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00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第一株生态茶在大坪坦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当年就发展了生态茶种植1000多亩,现在已发展到11327亩,目前茶园都已经产生效益。同时,为做好农户在种植、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村党支部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努力,组建了大坪坦生态茶生产经营协会,全面负责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和示范服务等工作。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的发展,为了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村支部又引进大栗树茶厂建立了大坪坦第一个茶叶加工厂,形成了一个“支部+协会+基地+公司+农户+扶持政策”的生态茶产业发展模式,全面解决了群众担心的“卖不出去”的忧虑,大坪坦村也一举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最大的生态茶种植基地。如今,走进大坪坦村,万亩茶园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宜人,呈现出一幅如画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2010年全村茶农仅茶叶收入就达16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3年的600多元增长到2010年的3000多元。全村呈现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坪坦村的各项工作均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认可及表彰奖励,2011年村党支部被中共大理州委表彰为“大理州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考核评定为县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并得到表彰授牌。
【启示】
大坪坦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心全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增加群众收入,探索出了一条“党建领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适合村情实际的发展道路,打造了一种村美、民富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发展呈现了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