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选项目 建管并重促创收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14 08:49:02 点击率:25
因地制宜选项目 建管并重促创收
——水泄乡文库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
为切实解决村级经常性收入来源,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经济薄弱问题,文库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做到认识上再深化、思路上再创新、政策上再完善、措施上再落实,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发展现状
文库村委会位于银江河畔,村委会距乡政府驻地牛街河8公里,下辖24个村民小组,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苗、白、傈僳等5个民族,2010年末全村共有663户居民2471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3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7元。文库村森林资源丰富,山地广阔,具有较大的林产业、畜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文库村烤烟、泡核桃、肉牛、黑山羊等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以野生蘑菇为主的非木质林产业较为突出。2010年末,文库村发展村级泡核桃基地80多亩,初果期40多亩,目前尚未产生效益;出租铺面30平方米,年收入25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房产资源。文库村委会结合与村完小相邻,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实际,鼓励和支持个体工商户到村委会驻地发展,将临路3格3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出租给个体工商户做小卖铺铺面,每年租金2500元。合理有效的利用了村委会房产资源,盘活了村级集体经济。
(二)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泡核桃基地建设。文库村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文库村的气候特征较为适合泡核桃的生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村领导班子就下决心出资金,对老黑辙箐沟100多亩的野生铁核桃树进行了嫁接改良,发展了泡核桃基地,后因四至界线不清,归还给了老黑辙村民小组(2010年末,收益已达10万多元)。2006年,由于原村泡核桃基地四至不清,村两委决定另起炉灶,在大歇厂自然村的三登地新建基地80多亩,发展种植泡核桃900多株。今年,有40多亩已进入初果期,开始挂果,目前尚未产生经济效益。
(三)创新管理模式,争取快速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泡核桃基地距村委会驻地较远,管理不便,文库村创新管理模式,与农户签订了三登地泡核桃基地建设管理协议。协议明确约定,基地投资建设上,由村委会负责出资农户出力,共同发展建设村核桃基地;日常管理上,由农户负责扶育管理;泡核桃基地产生效益后,基地年收益在1万元以下的时段,所有收益全归农户,年收益超过1万元以后,村委会分6成,农户4成。文库村泡核桃基地建设管理模式,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泡核桃发展建设步伐,时隔5年,基地里泡核桃树木长势良好,已有40亩左右的泡核桃进入了初果期,2010年,基地收益已达5000元,按协议约定,收益低于10000元,全归农户,村上目前尚未产生效益。
三、经验启示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库村泡核桃基地建设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是挂钩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1998年开始,到2006年,文库村挂钩部门一直是州财政局,州财政局挂钩领导一直非常重视文库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常为文库村出钱出力找路子。二是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水泄乡党委政府曾对村级提出了“六个一”建设标准要求,即一个党员活动室,一套党员电教设备,一套建全的规章制度,一块菜园,一块村集体经济基地,一支作风过硬的班子队伍。“六个一”建设标准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村级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村级办公经费一直十分紧缺,这也是村级领导班子十分关心也十分头疼的问题,文库村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设发展,这一点从文库村泡核桃基地的建设发展上也看得出来。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是格式化的建设,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就导致了地方的差异。适合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的,去发展林产业肯定行不通;适合发展林产业、畜牧业的,去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也肯定行不通。因此,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发展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满足市场需求。面对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今后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发展必然走市场经济的路子,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的我们就发展,市场不需要的我们就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逐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