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机制 强基础 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04 10:06:09 点击率:39
创机制 强基础 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厂街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综述
厂街乡位于永平县东南部,距永平县城28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乡总人口19497人,5825户。现有建制村党支部11 个,党小组 86个、党员966人。一直以来,厂街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农村经营机制创新,注重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全乡11村都建成了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8个村,收入在1万元至3万元的有2个村,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有1个村,当年收入达25万元,村均达到2万元。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有1个,超过3万元的村有1个,发展模式主要是泡核桃基地、华山松基地、鱼类养殖还有资源开发(如:松脂采集、松茸采集等)和入股分红等,经营方式有独立经营,股份制、承包制等,全乡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发展到有了一点集体收入。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基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为此,厂街乡十分重视村级组织班子建设,把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通过换届选举,优化了村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结合换届选举工作,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乡分层开展岗位培训。重点对全乡11个强村的党组织书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素质培训,。坚持每年对村干部集中轮训一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农村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跟踪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年度述职及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为村干部实现任期目标提供制度保障。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和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依据各村所处的区域地理、优势产业和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采取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一是依托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厂街乡地处山区、半山区和土地较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充分利用当地山林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利用村级集体统管的山林坡地和荒山、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泡核桃,杨柳树、岩北、炉塘等村在村集体山林上种植泡核桃建成了基地;岔路、老鹰坡、界面、义路等村通过“四荒”土地的流转,在“四荒”山中种植泡核桃。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其它经济产业。三村村和界面村利用当地适宜华山松的条件,在闲置的村集体山林中种植华山松,目前已建成华山松基地800亩,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实行多种经营增收益,杨柳树村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招商引资,进行资源开发,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2011年,杨柳树村引进私营老板开发松脂产业,使闲置的松林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岩北村将集体林的林下资源松茸的采收权对外承包,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万多元。炉塘村将多年闲置的水塘重新投资建设,平时积水养鱼,用水季节放水保苗,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四是发展合作经济。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联结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长期而有效的对接,通过共建共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增加集体可分配收入。目前有岔路、炉塘、七昌、义路、瓦畔五个村与大林公司和福州商会协商以股份合作形式,以打造绿色产业带为核心,公司占股80%,村社和农户占股20%的形式,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
(三)加大帮扶力度,促进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这几年来,尽管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村办集体企业的转制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原有村级收入渠道已萎缩消失,而新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缓慢,但各项支出却呈刚性增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公益设施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面临更大的支出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薄弱村运转困难。根据年报统计显示,全乡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还有9个村,5万元以下的还有1个村,这些薄弱村的基本支出难以保障。为此,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一是实施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工程。为保证村级的正常运转县每年每村列入财政预算2万元,乡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助,这些资金的补助,有效地维持了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转。二是多方筹集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建设。首先,厂街乡积极向上争取立项,在村集体经济建设中,争取提到了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的立项支持,使村集体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其次是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筹集缺口资金,厂街乡在村集体经济建设中采取,项目资金一点,乡上出一点,村委会自筹一点的方法创办集体经济。三是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积极引导和指导村级组织以“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厂街乡在村集体经济建设中,采取村自办自创的方针,变我要办为我想办,充分调动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以“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财政对已建成的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30%的补助,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
(四)实施民主管理,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管理出效益,厂街乡一方面注重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重视抓好村级民主管理。针对一些地方管理不严、民主监督不力,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厂街乡加强村务财务规范化管理。一是继续实行村帐乡管的方法保证资金的正常安全使用,厂街乡实行村委会的帐务由乡农经站管的方法,既避免了由于村上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差的问题,又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使用。二是切实推进财务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每个季度公开一次的方法,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三是加强对已建成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各村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炉塘村的鱼塘,采取村委会出资放鱼苗,农户承包管理,最后利益分成的方法进行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进一步拓展发展模式,从厂街乡现有集体经济模式看,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种植业比较多,养殖比较少,金融服务业没有。局限性比较大。为此要进一步拓展发展模式,从多方经营入手,增加村集体经济发展门路,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加强对现有集体经济的管理和扩建。人们常说“三分造,七分管”,只有进一步加强对现有集体经济的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有效益了才能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