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先争优”推进畜牧产业科学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02 09:48:01 点击率:45
开展“创先争优”推进畜牧产业科学发展
永平县畜牧兽医局党支部
【概况】
永平县畜牧局党支部成立于1983年12月,现有党员20人,其中:有男党员13人,女党员7人;有中专学历4人,大专学历4人,大学学历12人;有初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1人,行政人员6人。设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支委3人。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局党支部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为目标,以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无公害肉食品生产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争创畜牧产行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业绩。2011年上半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12943头,家禽存栏538827只。肉牛出栏23504头,生猪出栏108457头,羊出栏51998只,家禽出栏328322只,肉类总产量10938吨,预计到年底畜牧业总产值可达3.7亿元,畜牧业已逐步成为了永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亮点】
(一)抓服务促产业增效。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畜牧局党支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帮助农户开展畜牧养殖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做好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疫病防治、资金扶持等工作,要求每位支部党员联系5户以上的畜禽养殖户,建立养殖户档案,制定技术指导方案,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指导、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 抓实科技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共培训4500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进6500余份。同时,擦亮服务窗口,在党员干部中庄广泛开展公开服务承诺,着力打造一支深受群众喜欢的兽医队伍,要求各基层站所印发便民服务卡,把编有电话号码的小册子印发到各家各户,服务对象只需一个电话,就能得到优质快捷服务,被群众称为畜牧“120”。活动开展以来,共派出技术人员900余人次,深入基层一线服务群众,完成生猪良种改良23847头窝,其中人工授精5278头窝。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一大批良种引进、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有效的促进了科技兴牧措施的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养殖户增收,广大养殖户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二)抓项目促产业提升。为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争取更多畜牧项目落地永平,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主动邀请四川川娇生态猪业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到永平进行投资考察,并就相关投资事宜与县人民政府进行洽谈,达成投资兴业的共识,并成功投资签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运作,上报争取永平县2011年县级肉牛冻改中转站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建设、云南鹅品种资源保护建设、科学养鸡示范区建设、农田种草养畜建设、县级猪统一供精站建设、永平县川娇生态猪万头养殖场建设等8个项目。到签约成功的永平县川娇生态猪万头养殖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种养殖循环基地、饲料加工等,项目占地约300亩,其中:生态农业园种养殖循环基地200亩,饲料加工基地100亩。生态农业园种养殖循环基地2011年底生猪养殖规模达1万头,提供仔猪1万头;2012年6月底生猪养殖达3万头,提供仔猪3万头,随着各个大型项目落户永平,为永平畜牧产业的发展、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有力基础。
(三)抓防疫保群众健康。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安全型食品代表着一种新的食品消费趋向,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局党委真抓实干,严把动物检疫关、疫病监测关和免疫溯源关三个关口,突出动物防疫工作,党员带头下乡挂点,每位干部负责1-3个乡镇,实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工作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在各乡(镇、街道)建立动物免疫小分队,按片逐村、逐户落实集中强制免疫计划,做到乡镇站、村级动物防疫员有免疫记录,养殖场(户)有免疫证,免疫家畜有二维码标识,所有记录与标识相符,各种强制免疫密度均达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群体免疫密度达90%以上,应免率达100%,保证了全县畜牧业安全。对生猪、肉牛、肉羊实行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严禁无免疫标识及规定检疫证明的家禽进入流通领域和屠宰场,严厉打击收购、加工、销售病死畜禽和非法销售兽用生物制品的不法行为,组织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35场次,出动执法人员175人次,巡查动物产品营销户172户,签定畜禽贩运经营安全责任书85份。仅上半年全县共实施产地检疫154215头(匹、只),实施屠宰检疫动物胴体108507头(只),确保了全县畜禽市场、产品的安全,保证了广大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肉”。
【启示】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畜牧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擦亮服务窗口,深入基层一线服务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一大批良种引进、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畜禽销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有力提高了单位“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让广大养殖户切实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实惠和变化,促进了全县畜牧产业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