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边的“培训班”——记河口县行政村(社区)党总支常务书记培训班
作者:河口县委组织部 许锋 发布时间:2013-04-17 11:09:16 点击率:55
田地边的“培训班”——记河口县行政村(社区)党总支常务书记培训班
领导也是我的“兵”
“只听说过领导来检查工作,第一次听说来跟我们学习,既然听我的,我就不客气了”,马多依下寨小组长黄保明爽朗地笑着说。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学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行李,拿起扫把、锄头、镰刀、水管钳,按照黄组长的分配,在村、小组干部的带领下,一组打扫卫生,一组为集体灌溉水沟除草,一组拆除小组被土掩埋的水管。顿时,村寨里、水沟边一组组齐心同劳动的生动画面,和不时传来的一阵阵笑声,使整个村寨弥漫着“干群一家亲”的氛围。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
“刚开始试做大棚时,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难啊!”,黄组长边卸水管边说。为带动村民种植大棚,村党总支书记何强和小组长黄保明通过自筹、贷款、政府扶持,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村民的质疑声中,在自已的6亩田里搞起了大棚种植,经过他们的精心管理,三个月后,第一季大棚西瓜——“黑美人”,以高产、高价、高回报,让他们一次性还清了银行的贷款。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现在我们干出名堂了,大家自然就跟着干了”。在他们的示范带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们纷纷搞起了大棚果蔬种植,还建立了大棚种植协会。目前,仅马多依下寨大棚面积已达到230余亩,村民们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观念得到了转变,竹鼠、兔子、香草鸡等特色养殖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培训”搬到水沟边
“大棚种植与香蕉种植哪个风险更大些”、“如果收购方单方面毁约,村民的果蔬卖不出去怎么办”、“是否考虑过通过生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学员们连珠炮般的问题直指村总支书记何强。
“大棚种植周期短,资金回笼快,抗寒能力强,比香蕉风险低得多,至于订单毁约和生加工问题,我们都想到了,只是现在规模太小了,技术也不是很成熟,好些订单都不敢接,明年,我们争取把大棚扩大到600亩以上,建一个冷库,搞生加工,打开销路,说不定以后你们在“沃尔玛”超市都可以买到我们种的蔬菜了”,面对大家的提问,何书记毫无惧色,侃侃而谈,学员们都称他为“大棚专家”。
利用劳动休息间隙,树荫下、水沟边、大棚内,村、组干部群众与学员们你问我答、互动交流,俨然一场场“现场培训会”。
下午六点,劳动结束后,黄保明大吼一声:“各家各户,领你们的‘亲戚’回家喝酒克了,明天早上你们自己领克干工了”,在嘻笑声中,学员们背上行李,跟着“亲戚”各回各家。
“亲戚”要常来啊
“马多依我经常来,情况比较熟悉,但还是第一次住在群众家里,第一次喝酒喝到晚上11点。刚开始还叫我领导,喝了两杯就叫“哥弟”了,有好些情况,不用问,他们自己就说了,喝酒也是农村工作的方式啊!”,南溪镇党委副书记龙剑波深有感触。
清明前后雨纷纷。第二天早上下起了小雨,但学员们还是早早就跟着“亲戚”来到“自家”田、地、大棚里,有的摘黄瓜,有的种西瓜苗,有的用耕机耕地……,学员们冒着小雨,干劲十足,寨里寨外,整个生产“大比武”的场景。在劳动中,干部体验到了群众的艰辛,干部与群众心与心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亲戚,现在认得门了,以后要常来啊!”,“你以后来河口就打我电话噶”。这样的道别声,在寨子里此起彼伏。
带着疑问来,满载收获归
“摸摸手上的水泡,看看脚上的泥巴,体会到了群众的辛劳,也学到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现在心里有了很多想法,回去以后一定真抓实干,在担任常务书记的一年里,干出成绩,干出成效,不辜负马多依小组的‘老师’和‘亲戚’们”。老范寨乡斑鸠河村常务书记邓毅在总结交流会上谈到。
“你们能多住几天就好了”,壮家大娘语言间流露着不舍之情。参训学员也表示这种培训以后多举办,大家都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接“地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静下心来为群众谋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短暂的培训虽已结束,但大家留下了感情,取得了收获,带走了希望,相信,更多的“…经验”正悄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