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里的"常客"——河口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星夜访农户见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21 09:16:53 点击率:38
新农村里的"常客"
——河口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星夜访农户见闻
作者:魏道俊 来源:红河日报 2013-01-16
河口县委组织部的党员干部们集体到农户家走访
近日,记者在河口县采访时,碰巧遇到了该县组织部门到群众家走访,便跟着一起参加了这次集体活动。
然而,当记者踏入这个村子,见到一栋栋像别墅一样的二层黄色住宅小楼,村委会新楼前一块崭新标准的篮球场地,以及里欢快跳舞的人群在和来人们亲切地打招呼说着"常客"们来了的时候,顿时被深深吸引,甚至产生了对这样一个美丽新农村一探究竟的想法。于是,仍不住将所见、所听、所想记录了下来。
河口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认真记录着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所见】
"生活还好吧!现在大棚里主要种些什么?收益情况怎么样?"1月15日晚上8点,渐黑的天空挂起了点点繁星,河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梅带着副部长李开祥、熊万和及四位联系河口镇城郊村的党员干部,来到村民张登亮的家里,和他拉起了家长。
"我现在主要是种些蔬菜和反季西瓜,一年下来收入还算可观。"请"常客"们坐在自家的沙发上以后,张登亮热情地为几位客人泡起了新买的茶叶,"有了政府的支持,我感觉思路开阔了很多,来年有机会我还要扩大大棚种植的面积。"
张登亮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不仅是河口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更是该村群众的蔬菜种植的"智囊"。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他们搬入整村推进的新居后,住在一栋近3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客厅里,地板砖、石膏吊顶、家电、家具等一应俱全,加上明亮的节能吊顶灯,显得特别的宽敞明亮。
这样的住宅和室内装饰,在城郊村已经很普遍,让人不禁想起了城里的现代化生活。
【所闻】
晚上8点30分,组织部一行走访第二家农户杨家富。虽然都是"常客",但进门前,大家自觉地遵守着主人家的习惯,脱下自己的鞋子,整齐地放在门口。
"你刚刚打工回来,家乡条件这么好,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我们一定支持!"李梅语重心长地说,"听说你当过兵,又做过协警,我们也希望你能够积极申请入党,为村民们作出表率。"
简单介绍了自家的近况后,杨家富对前来走访的组织部党员干部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以前也养过二、三十头猪,所以,我想贷点款,搞一个80头左右的小规模生猪养殖场。"
"行!前期我可以帮你解决水泥等材料的问题,贷款的事我也接着尽量帮你协调好。"熊万和接过联系户杨家富的话头,当即向他作出了回答。
在"常客"们与主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中,大家的话都开始多了起来,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近了,渐渐达成了很多共识。临行前,杨家富极力邀请"常客"们过年前来家里吃"杀猪饭"。
【所想】
"他们经常都会来,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就像走亲戚一样。"村民张玉莲说,"上一次来看到我们缺啥,下一次总会记得带点来。"
记者看到,每到一户,组织部的党员干部们都以"常客"的身份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他们在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各家的近况的同时,也享受着尊贵客人的待遇。
在统一印发的"民情记事簿"上,李开祥的本子都快记不下了,上面不仅有每户人家的人口组成、耕地面积、经济来源等基本信息,更记录着帮助联系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的情况。
披星戴月,不知疲倦。该县组织部共有19名这样的新农村"常客",他们共联系该村73户农户。一年多来,每位"常客"几乎每个月都要到群众家里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为他们解决问题。
组织部的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为全县的党员干部带了好头,起了表率。从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可以看出河口县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深入和务实,以及真正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常客"的称号得益于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让党员干部们更好地体民情,解民忧,为人民服务,也是2011年我省提出的"四群"教育工作的最直接体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工作制度,河口县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4517"干部群众直接联系群众的机制,即实行以"五轮驱动"分片包干结网联、"五个重点"分类指导对口联、"五项制度"建卡立账经常联、"五种意识"千名干部宣讲联、"七员定岗"明确任务规范联为载体的"4517"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所察】
记者通过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的城郊村地处河口县城北部约5公里处,全村有133户452人,为河口县蔬菜生产基地所在地,属苗、壮、傣、布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进城务工为主。
2010年,因泛亚铁路河口火车北站建设需要,整村搬迁至新址。新落成的城郊村委会,占地面积18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是集办公、会议、培训、娱乐等职能为一体的现代边境示范村委会。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为河口镇较为贫困的边境少数民族行政村之一。
在县、镇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帮助下,城郊村于搬迁后开始种植大棚。第一期参与大棚建设的农户共有14户,建设面积25.524亩,大棚每平方米造价24元,每亩造价为16008元,其中政府补助12元/平方米,村民自行出资12元/平方米。
第一期大棚建设项目于2012年3月完工并投入使用,种植模式有豇豆与菜秧、瓜类与菜秧两种方式混种,第一期蔬菜种植总收入6万多元,平均每亩收入2400多元;西瓜总产量为75000公斤,收入为17500元。
张登亮告诉记者,他家目前的大棚面积是5亩左右。四个月为一季,一年三季的大棚种植收入已经可以达到10万元。
"在河口,因为气候和边贸,只要你能种得出来,根本不愁销路。"张登亮自信地说,蔬菜上市时,自己家在最高峰时一天可以卖得三、四千元。看到效益后,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以他为榜样的人,在城郊村也越来越多。目前,村里第二期大棚已经通过验收,新增11户,建设面积8.57亩。
虽然因为搬迁而影响了正常生产,但数据显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仍然达到了260万。随着河口县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越来越多"常客"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未来像城郊村这样具有现代特色的富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