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五抓五强”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者:转至云南网 发布时间:2011-10-24 10:24:56 点击率:100
西双版纳州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以“五抓五强”整体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教育培训,强素质能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举办各类主体班和专题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现代金融、国际经济、现代科技、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等新知识的培训。开展“四个一”学习活动,即各级领导班子每月集中学一次、理论中心组每季学一次、处级干部每月选读一本书、每天学习一小时,并把“四个一”学习、脱产学习、听专题讲座等量化为培训和学习积分,组织部门不定期进行检查。推行“逢晋必考”制度,干部晋升副科级以上职务前,必须先参加任前基本知识能力考试,未参加考试的干部不得推荐,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提拔、晋升。将农村党员培训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规划中,按照分级负责的组织原则,确保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2次县级以上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4天,其他村干部每年接受1次轮训,同时通过流动党校,确保所有农村党员接受至少1次专题培训。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机关党员在线学习,使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
抓制度规范,强管理服务。制定出台了充分发挥州党代表作用的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和落实“三联系、三约见”(州委常委联系州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州党代表,州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州党代表约见州委常委;州委委员、候补委员联系州党代表,州党代表约见州委委员、候补委员;州党代表联系所在选举单位(选区)党组织和党员、重点联系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党员约见本选举单位州党代表)、州党代表视察、列席全委会与常委会、提出批评意见建议和向党代表通报工作等一系列制度。落实党组织工作制度。推行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理顺村“两委”关系。制定边境沿线党员管理办法,开展“一个党支部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村民是一个哨兵”活动,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个季度开1次支部党员大会,每个月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半个月开1次党小组会议,每2个月上1次党课。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会,规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强化党员目标管理,由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与党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定期检查、考核,来督促和激发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管理新方式。严格执行《西双版纳州领导干部外出请销假报告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使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党组织的有效监督之下。加强新形势下网络党建研究,开通包括网站集群、农民服务站、网上党支部、网络课堂4个功能模块的基层网络党建平台,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党员队伍管理服务新方式。建立对信教党员的跟踪教育转化机制,采取结对帮教、集中培训、专题教育等形式,切实做好部分信教党员的转化工作。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街道成立流动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城乡互动,双向管理;同时认真做好查验和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协查函告制度。
抓培养发展,强队伍活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党员,重点将优秀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选派到上级党政机关、内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有计划地培养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使他们有机会在复杂环境下锻炼成长,担当骨干,同时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干部作用。关注长期在基层努力工作、成绩显著的干部,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注重从农村高知识群体、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退伍军人和少数民族干部中发展党员,增强“新陈代谢”功能,着力提高基层干部中党员的比重,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坚持开展“三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目前“双带”型党员已占农村党员共数的35.6%。积极推荐农村优秀党员担任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抓作用发挥,强服务水平。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点蹲点调研不少于2次,每年帮助结对创建示范点解决1-2个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开展“千名干部大走访”活动,全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民情、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民解困。建立农民服务中心(站),实行“一站式”办理证照、补贴、咨询等事项,使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服务有保障”,基本做到了“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问题村里解”。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截至2011年1月,有农村低保对象29892户85900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13.5%,月支出保障金601.3万元,月人均补差70元。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切实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抗灾救灾等急难险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关键时刻站出来,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靠山。
抓人文关怀,强内生动力。广泛开展坝区村、富裕村党组织和山区村、贫困村党组织、富裕党员与困难党员之间的“一帮一”、“一助三”、“十户一体”等帮带活动,实行党政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开展送思路、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五送”活动。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群众制度,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活动。建立掌握民情民意的舆情机制、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完善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接待日制度,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拓展“困难党员关爱行动”。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发展资金,将补助对象从农村扩大到社区等其他行业,对60岁以上的困难党员给予每月不少于50元的补助。落实好每个行政村3万元工作经费及每个山区村党总支2000元、每个坝区村党总支1000元的补贴。为边境沿线党员干部增加每月100元得生活补贴,将行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月补贴提高到900元,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会计每人每月定补100元;同时建立村干部离任补偿制度和工作经费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