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打造“4035”工程 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作者:转至中华先锋网 发布时间:2011-10-25 20:38:57 点击率:91
昌图县县委组织部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把解决农村党员发展难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作为工作重点,提出打造“4035”工程,即每个农村党支部每年要发展40岁左右党员2名,必保有1名35岁以下党员,力争3-5年时间,彻底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确保“4035”工作目标的实现,昌图县采取“六项工作制度”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的步伐,规范党员发展工作,保证新党员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发展票决制。各村党组织采取“公推优选”方式发展党员,发展党员中的会议一律实行票决制,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票推入党积极分子,由党员票推预备党员。同时通过走访党员、群众方式,深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政治、计划生育、刑事案件、治安方面、群众威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存在问题的,一律取消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资格。
培训考试制。凡列为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经基层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在党支部讨论吸收为预备党员之前,必须参加乡镇党委组织的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提交党委讨论。
全程公示制。党支部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党员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在公开栏内公示7天,认真审核群众的举报和意见。
严格审查制。通过派人、函调等方法做好预审,做到符合入党基本条件,培养、考察、政审材料齐全。
书记谈话制。采取党委书记谈话,乡(镇)党委书记对发展对象进行谈话,着重对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工作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保证从思想上真正入党。
预备培养制。规定由入党介绍人作为预备党员的帮教联系对象,转正后再跟踪培养一年,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教育。
为了确保“4035”工作机制落到实处,保证发展年轻党员的质量,基层党委组织部门着力从三项工作上下功夫。
一是选苗子,确定培养对象。县委组织部和基层党委对全县 18-40周岁的农村青年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济收入和现实表现。在“选苗”时,做到“四优先”:即优先发展青年致富带头人;优先发展外出务工青年能手;优先发展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发展退伍军人。近一年来,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的青年党员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懂1-2项农村实用技术的占90%以上。
二是育苗子,提高整体素质。“一对一”培养,由村党组织为培养对象确定培养责任人,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进行结对帮扶。培养责任人定期与培养对象谈心谈话,主动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实践性”培养,村党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其设岗定责,促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成长。
三是压担子,建立长效机制。昌图县将“4035”工作机制作为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长效机制予以落实,并纳入乡镇党委党建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村党组织书记的一项重要内容。2009年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青年党员1232人,占新党员总数的65%。
(作者系昌图县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