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致富的“传播机” 富民强县的“引擎器”
作者:文山州委创先争优办 发布时间:2011-09-16 08:11:06 点击率:49
富宁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以壮大科技综合实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突出抓好科技创新,找准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全力推进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06-2009年被省农函大分别表彰为“云南省农函大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州科协考核工作“二等奖”,2006年获全州科技管理工作“二等奖”和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2007、2009年获全州科技管理工作“二等奖”,2008年获全州科技管理工作“一等奖”和被州委表彰为“文山州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被中国科协列为2010-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
抓制度: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
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对职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作了严格要求,着力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使机关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使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纷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与群众交心谈心,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全局工作呈现出团结、奉献、高效、务实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局党组学习制度,确保班子成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上级党委高度保持一致,坚决服从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利益,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使班子成员沟通思想,融合心理,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拓宽学习渠道,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制定学习培训制度,每周星期五下午集中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一次,每年组织接受党风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教育一次,组织业务知识考试一次,年度的学习、教育情况及考试结果全部纳入年终进行考核。通过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学习,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的办事能力、化解矛盾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清正廉洁的自律能力,办事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开展评比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积极在党员中开展“模范评比”、“授旗评星”活动,制定“模范评比”、“评星定级”管理办法,对“模范评比”、“授旗评星”工作实行动态化管理,充分激发广大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广大党员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带动力。截止5月30日,共评比出各类党员模范5人,3名党员被授予星级党员。
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意识
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对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对在职干部职工、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20余人到我县开展《循环经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公务员的科技素质培养》、《促进富宁县域经济发展专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知识讲座和油茶、甘蔗、八角、水产养殖等技术培训, 9000余名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接受了教育。二是建立干部联系户制度,积极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为种植户排忧解难。注重培养乡土人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农职称评定等方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共培养农村乡土人才7218人,有258人获农村专业技术职称,形成了一支走不动的技术队伍,为种植户提供有效服务。同时,积极研究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实行县乡科技人员分片包干负责制,送技术上门,深入村组授课,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精心指导,切实解决群众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制定《富宁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富宁县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决定》、《富宁县推进科技进步实施意见》、《加快中青年选拨培养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富宁县种植养殖大户以奖代补扶持办法》等系列科技进步措施,初步建立起稳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科技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了科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兴办种养加工项目、开展技术智力服务及科技承包等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加大对甘蔗种植户的技术跟踪指导力度,提高甘蔗种植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全县形成村干部带党员干、党员带种植户干、种植户之间共教共学共进的联络网。截止目前,全县完成甘蔗种植面积达30万余亩,预计2011全县甘蔗产量将达60万吨以上,将为群众增加收入近3亿元。5年来,全县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0余人次,获农职称证书的农村实用人才354人,对20余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村实用人才、种养植大户进行奖励。
抓示范:促使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支撑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以归朝、洞波等乡镇为中心的水稻高产创建(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示范区)种植示范区,以洞波、者桑乡为中心的八角种植示范区,以木央镇为中心的核桃种植示范区,以田蓬镇为中心的草果种植示范区,八角山地集约化栽培技术示范、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名特优热果科普示范园建设和优质梨引进试验示范等科技项目,实施5万亩八角集约化栽培及产品开发,依托云南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云南富嘉林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在剥隘、归朝、洞波等13个乡(镇)建成甘蔗新品种、优质油茶及油茶低产林改造种植示范区。引进蔬菜、花椒、草果、核桃、马铃薯、甘蔗、水果、八角、优良种猪等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发展商品蔬菜种植3.38万亩,冬种马铃薯3万亩,热果种植4万亩,新植和改造油茶20.5万亩,种植核桃7.5万亩,速生丰产林发展达18.69万亩,八角种植面积达47万亩。同时,采取以点带面,通过示范引导,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剥隘镇标村甘蔗协会会长黄清明,采取“企业+支部+协会”模式,带领村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培养扶持农村致富能手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3年来,协会会员发展达480人,建立甘蔗示范基地6000多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多项(次),辐射带动周边百莱、南坡、拥胜、六益等近30个村组群众1000多农户发展甘蔗种植甘蔗3万余亩,2009年产值达500多万元,会员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2008年被文山州委表彰为“文山州先进协会”,2010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洞波乡内弄油茶协会会长廖先旺,在者桑、洞波、归朝等乡镇种植八角1000亩,桉树5000亩,甘蔗2000亩,油茶3500亩,建立油茶苗圃基地100亩,油茶示范基地500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5000亩,甘蔗17000亩,当地受益群众人均纯收入比原来增加至2000元,带领3000余人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田蓬镇龙博村鲁光亮,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养猪,走养猪致富专业化发展路子,2010年出栏肥猪659头、仔猪1287头,实现收入135.4万元,利润达34.1万元。并积极组织创办龙博养猪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龙修、小坪寨、纸厂、老林等14个村寨500余户群众每年发展生猪养殖9000余头,出栏肥猪均在7000头以上,年为群众增加收入300余万元。龙博村55户群众年出栏肥猪过3000头以上,户均收入30000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鲁光亮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2008年获富宁县种养殖大户“二等奖”,2010年获富宁县养殖大户“一等奖”,奖金共计35万元。同时,被省委列为2010年“优秀共产党”表彰对象。
抓项目:凸现科技效应
加强对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管理,是科技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省、州各类科技项目53项,其中:向国家申报2项、省申报37项、州申报14项,获批项目达19项。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中央、省、州科技项目资金投入828万元,地方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60余万元。5年来,有13项科技项目获县科学技术奖,3项获文山州科技进步奖。引进农业新品种、优新品种97个,推广甘蔗、水稻、果茶等作物优新品种88个,新技术5项、新农药13个、新肥料7个、新机具110台(套)。向国家申请专利达51 件,其中,已受理43件,受权 36件,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授权1件。通过“中国·文山三七等云南特色药物国际论坛”、“中国昆明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和“全国百名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进云南文山壮乡苗寨科技下乡活动”等科技交流活动,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型企业的合作,与州内外4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与省林科院、省甘蔗研究所、州农科所等研院所合作实施了八角、甘蔗、油茶、粮食高产创建等科技计划项目。新华镇村民韦光金,发明的消化焦油燃气灶芯、炉灶余热暧水器、外挂式水气化助燃消烟节能器、活动式水气化助燃消烟节能器、无焦油炉灶连体气化炉等创造性发明项目,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授权专利3件,受理4件,其研发产品在南宁、四川、昆明等地区进行试验生产销售。
抓服务: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云南金泰得三七股份有限公司、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富嘉林产科技有限公司、万道香茶业有限公司、双富油茶厂、红森木业等生物资源加工企业的科技培育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新产品开发核心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媒体加大对产品的宣传推介,使之逐步形成固定的销售路子和一个不断扩大的销售网络。金泰得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片剂能力达10亿片、颗粒剂1亿袋、滴丸剂2亿粒,原料药年生产能力达70吨,2010年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认定为“云南省2009年第五批高新技术企业”。云南万道香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以“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管理模式,目前共有茶叶生产基地11000多亩,年均生产干茶叶710吨、鲜茶叶5000吨,主要产品有云南大叶茶、长叶白豪、凌云白豪、乌牛早、铁观音等种类,现已开发生产“万道香”牌绿茶系列产品20余个,2010年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日处理甘蔗8000吨,是云南省单条生产线最大的制糖企业,于12月投产开榨后,去冬今春,共压榨甘蔗11万吨,并有效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切实带动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5月28日,县政府、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共同签订《云南富宁国家级现代蔗糖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5年内投资20亿元,使全县甘蔗单产达到5吨/亩以上,蔗粮分达15%以上,甘蔗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生产能力将达到日处理原料蔗16000吨,实现年工业入榨量200万吨以上、工业总产值24亿元、农业增收12亿元、财政增收5亿元以上,将富宁建成面向广西、广东、海南乃至东盟的甘蔗糖业研发中心,将富宁永鑫糖业公司培育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从“十五”期末的8.89亿元上升至22.15亿元,年均增长16.5%,工业增加值从“十五”期末的3.16亿元提高到8.17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从“十五”期末的31.4%提高到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