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祖轩: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作者:转至《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10-20 20:34:04 点击率:48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和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2008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批示: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很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合民族特色。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3年来,云南省各地党组织在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突出融合性、多样性、群众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特点,注重结合,狠抓落实,促使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突出融合性,融入民族元素强化五项基本建设,增强战斗力
一是借助民族习俗习惯,探索创新组织设置。楚雄、红河、临沧、西双版纳等州市依托民族文化协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聚居地设置党组织,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在民族文艺宣传队、彝族的陀螺协会、苗族的跳笙协会、哈尼族的阿米车歌舞协会、拉祜族的芦笙歌舞协会、佤族的木鼓舞协会、傣族的象脚鼓舞协会建立党组织,有效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二是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建设党员干部队伍。普洱市各地注重把威信较高的少数民族群众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培养成党员,发展成党员中心户。楚雄彝族自治州将少数民族聚居区致富带头人、群众热心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增强民族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同感,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结构。三是融合民族文化元素,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搭建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党建活动平台,引导党员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亲和力。景东县锦屏镇把新农村建设、合作医疗、林权制度改革等融入到彝族歌舞“大帮腔”、“羊皮舞”中进行广泛宣传,金平县举办“乡村大舞台”、“边地红色秀河山”党建摄影展,使党建工作在民族群众中不断延伸,让群众享受民族文化成果。四是紧扣民族文化特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云南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点,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文化厅等联合制定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地提供理论指导;各州市制定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办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新路子,展示了新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风貌。五是体现民族民居特色,提供活动阵地保障。在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在少数民族聚居村比较醒目的位置装饰了民族图腾“葫芦”图案、“牛头”图案、“孔雀”图案,把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在建筑主体和外观颜色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少数民族民居特点,既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又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
突出多样性,运用五项措施创新党的宣传教育,增强感染力
一是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各少数民族语言播放时政新闻、政策法规、民族歌曲,传递党的声音,使党的政策传遍社区村落,走进千家万户。楚雄彝族自治州开通彝汉“双语”电视和广播节目,把党建宣传教育从单语种向多语种转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景保村党支部组织僧人经常到党员活动室与村干部一起观看远程教育片,宣传民族、宗教、法律知识。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实施“党的声音进万家”工程,设立13个广播收扩点,每天有1.5万人收听广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各州市把党的基本知识、国家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政策、强农惠农政策和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编写成民族文字党建手册,发给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适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丽江市编印汉文、东巴文、彝文等12种世居民族文字《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增强了学习效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编写汉、傣、景颇文《换届工作手册》,加强换届政策和换届纪律宣传,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三是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发挥民族党员干部通晓民族语言、熟知民族风俗、了解民族群众的优势,进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丽江市整合18个民族乡文化站,建立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站,在每个村确定1至2名民族干部作为党建宣传员,具体负责民族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四是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一些地方以山歌、民歌、快板、对口词、小品、花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做好党的宣传教育,使先进文化传播带动民族文化繁荣。楚雄彝族自治州将云南省委“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的“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用酒歌的曲调进行广泛传唱:“一面红旗迎风飘,一盏明灯当空照,困难中的脊梁骨,百姓心中好领导;工作热情一团火,百姓利益记心窝,创业激情百倍增,发展和谐永安乐;谋事布局一盘棋,科学发展是动力,统筹兼顾创机制,增长稳定出佳绩”,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五是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以各民族节日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宣传党建成果,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三月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矻扎扎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火把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花山节”,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康巴艺术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阔时节”等成为了宣传党建成果、展示党的形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形式。
突出群众性,运用民族文化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凝聚力
一是发挥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群众的作用。坚持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促进各民族精神融合、思想交汇、价值互通。楚雄彝族自治州每年精心组织规模宏大的中元节、罗婺民歌节、火把节、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行精彩纷呈的酒歌、民歌、斗牛、斗羊、斗鸡、高跷、民族刺绣展演、商品交易等民族活动,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和谐。二是发挥民族文化引导和带领群众的作用。以服务群众为切入点,主导宣传民族文化中热爱劳动、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和睦邻里等传统美德,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抵制封建迷信、酗酒、赌博、吸毒、歧视妇女等陈规陋习,以民族文化推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提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泛开展以和谐家庭、和谐村社、和谐村镇为主要内容的“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团结和谐、共同进步。三是发挥民族文化关心和关爱群众的作用。既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党员,又注重从感情上、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建立农村党员去世吊唁制度,让去世党员安葬在过去寺院佛爷才能安葬的地方,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对信教群众的感召力,树立起了基层党组织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四是发挥民族文化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推行“民情责任区、人民勤务员、民情联席会、民情巡视员、民情考测评”五项制度,督促党员干部树牢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突出实效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发展力
一是打文化品牌助发展。借助民族旅游、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开发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昆明市石林县建设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试点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建设彝族钻木取火坛、“阿普笃慕文化园”,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设“花腰傣工艺美术创作基地”,促进了民族群众增收。二是走产业之路促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传播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信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曲靖市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党员骨干带头发展特色“农家乐”40余家;楚雄州武定县发展刺绣专业村10个、刺绣协会6个,会员800多人,3000多名山区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刺绣,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刺绣产业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三是抓和谐稳定保发展。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挥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西双版纳州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政策法规进教堂、宗教知识进党校”活动,形成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德宏州开展创建“无毒无艾村(社区)”活动,维护了边境村寨的安定和谐;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展 “幸福思源、脱贫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宗教和顺,为民族地区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四是重结对帮扶带发展。建立内地州市县、省级有关单位与边疆州市县基层党组织对口帮扶制度,在党员教育培训、活动阵地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帮助,以党建帮扶带动经济社会合作,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保山市施甸县以“致富路上同步走”为主题,在汉族和回族群众中开展帮思想、帮思路、帮信息、帮技术、帮资金的“五帮”活动,汉族群众发挥种植业技术优势、回族群众发挥传统养牛技术优势互帮互助,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进步。
突出时代性,借力两强一堡扩大边疆对外开放,增强影响力
一是借助桥头堡建设,加快开放步伐。结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沿边开放的实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提升世界对云南的关注度。普洱市利用传承千年、魅力独具的民族节日,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建设“妙曼普洱”、“养生天堂”中,产生了发展的新动力、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借助桥头堡建设,加强对外交往。德宏州瑞丽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缅甸木姐、南坎、九谷等地的政府官员和边民到瑞丽参加泼水节、目瑙纵歌节,派出代表团、艺术团参加缅甸的“独立日”、“联邦节”、“抗日节”等活动,促进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三是借助桥头堡建设,加大文化宣传。怒江州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怒江大峡谷旅游品牌,举办“阔时文化旅游节”、“滇西北4+2旅游论坛”、“百名记者聚焦怒江”、“百名作家怒江行”、“庆祖国60华诞,边疆——北京心连心”等活动,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