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优选”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作者:转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10-07 10:37:18 点击率:69
近年来,富阳市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公推优选”制度,即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以统一招考初选、全程量化比选、全程公示监督的形式遴选、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努力破解农村优秀青年入党难。公平公正入党平台的搭建,从源头上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树立了镇村两级党组织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党组织公信力,改善了党群、干群、群群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乡镇直接领导,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开展。乡镇党委是农村党建工作的直接负责人,作用是否发挥,关系着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否正常开展。富阳市探索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公推优选”制度,其核心就是要强化乡镇党委一级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力。
强化党建工作调控力。在乡镇成立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员考试资格审查小组,对报考的农村青年进行统一审查,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上予以把关。乡镇党委根据乡镇农村发展党员规划,结合报名情况,确定乡镇党员发展指导性结构指标,并分解到村。
强化党建工作执行力。乡镇党委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主动介入,督促村党组织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如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环节,增加一个步骤,即先由乡镇党委通过公开招考先选拔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再由各村党组织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名单。
强化党建责任追究力。乡镇党委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定期研究发展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还建立党员队伍建设预警机制,对凡是两年不发展党员的要预警一次,三年不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村党组织的责任。通过实施“公推优选”的做法,有效破解农村发展党员中“一言堂”、“家族化”、“派性”等问题,从而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开展。
全程量化比选,确保农村优秀青年脱颖而出。评价农村青年是否优秀,村党组织说了不算,还得看农村青年综合素质量化得分。富阳市围绕“公推”和“优选”两个原则,扩大报名途径,明确选拔程序,注重德行评价,把笔试、面试、测评、考察四个环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量化,并明确每个环节具体的内容和分数,使入党积极分子遴选工作更加规范。尤其在考察环节,富阳市借鉴考察干部“八小时外官德”的方式方法,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注重“民意”考察,通过实地走访、查看档案、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参选人在居住地和单位的口碑,掌握参选人在结对帮扶、无偿献血、支援灾区等对公益事业的关心和热爱情况,并将对德的考察结果量化为附加分,计入总分,确保在德的基础上选拔出具有一定能力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量化考核,采取月度和季度考核,年末汇总考核分数,并参考定期评议的结果,优先吸收考核结果靠前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对于连续两次排名末两位或三年内未被发展为党员的,取消其入党积极分子资格,实现动态管理,确保新党员发展的质量。如以龙门镇为例,通过2010年“公推优选”工作产生22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女性10人,占45.6%;33周岁以下19人,占86.4%;高中学历以上的17人,占77.3%,与2009年度相比,结构趋于合理,入党积极分子的代表性、广泛性、先进性也明显增强,一大批农村优秀青年成为农村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
全程公示公开,确保党员群众的“四权”有效落实。发展农村青年入党以往只是在党内研究,发展谁?培养谁?群众知道的不多。富阳市实行发展新党员“公示制”,对凡是准备发展的农村青年通过多种公开形式,将其基本情况、有何特长、优缺点公开交给群众和党员共同评议,保证新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的质量。公选前,乡镇党委通过会议动员、横幅宣传、张贴公告、短信发布等手段,及时公布入党积极分子公选信息,确保群众知情。公选中,在每个环节都对参选人进行公告,在每个环节结束时,及时将产生的分数在各村的党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对“公推优选”产生的入党积极分子,乡镇予以登记,并输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公选后,将个体的基本情况、服务承诺等信息在村党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