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作者:转至云南网 发布时间:2011-10-25 15:13:57 点击率:49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治本之策
——孟连“7·19”事件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调查报告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调研组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县辖6个乡镇、39个建制村和3个社区,总人口13.38万人;有基层党委12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382个、党员4740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2008年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19”事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胶农的切身利益长期受损,得不到维护;根本原因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缺乏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三年来,孟连县深刻吸取教训,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筑牢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谱写了一篇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一、做法经验
(一)加强组织建设,确保群众工作有人抓。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重要时刻发挥不了作用;党员立场不稳,关键时候见不到身影的问题,孟连县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防巩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实现工作全覆盖。在组织设置方式上,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和促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思路,把全县32个行政村党支部调整为村党总支、198个党小组调整为党支部,采取“支部+协会”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采取“2+1”村企联建模式,对涉及1.6万人183名党员的28个橡胶、茶叶、咖啡企业和120个专业队党组织缺位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纳入企业所在地村党组织统一管理,由乡镇党委选派班子成员到企业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企业抽调精干人员到属地村驻村任职,理顺了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实现了属地管理与企业管理“双向互动”与“双重结合”。二是整顿软弱涣散组织,调整配强领导班子。及时调整孟连县的干部队伍,将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的干部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实行“一线用人法”,切实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领导。选派2名县委常委到事件发生地勐马镇和公信乡担任党委书记;在全县村级组织中开展公信度调查,对4个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果断进行整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28名村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在乡镇、村换届中,选拔6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副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抓好“三培养”,把664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40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8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利用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实施“农村党员农贷快车”工程,为145户党员提供贴息贷款140多万元,在技术上重点帮扶、重点指导,鼓励和引导发展种植、养殖业,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四是建立制度加大投入,提供党建工作保障。调整充实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县级部门和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健全投入机制,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专项用于党建工作,把村级组织工作经费由原来的每村每年1000元提高到2万元;采取土地流转、组建产业协会、开展种植和养殖业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难题。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职责,确定村干部的换届任职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向党员和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建立健全岗位补贴正常增长制度,把村干部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副职900元、正职1100元,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从政治上关心和培养村干部,有4名村干部考取公务员;建立健全离任补偿制度,把退岗的村干部全部纳入低保和新农合范畴。多方筹集资金598万元,建成29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和30个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行政村和党员10人以上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五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升党组织影响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强素质、创学习型党组织,强队伍、创服务型党组织,强班子、创发展型党组织”的“三强三创”活动;结合民族文化,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增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感染力。
(二)强化思想教育,确保群众工作有动力。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一是教育干部回归群众路线。开展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振奋精神、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培训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站稳群众立场,执行群众路线,把思想统一到做好群众工作上来;印制《孟连县干部职工学习傣、拉祜、佤族3种民族语言简易教材》,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减少做好群众工作的沟通障碍;邀请专家为干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二是凝聚群众汇成发展力量。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作为宣传骨干,发挥他们懂语言、知民俗、熟民情的优势,进村入户开展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开通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和广播节目,多语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编印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手册4.5万册,发给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在事件处置过程中,组织534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有威望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村寨中德高望重的民族代表人士,为群众解开思想疙瘩,缓解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与和谐稳定。
(三)建立工作规范,确保群众工作有制度。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基层组织缺乏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制度,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随意性较大、责任心不强、经常性不够的问题,建立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使群众工作经常化、长效化。一是建立民情责任区制度,落实服务责任。把全县6个乡镇、42个村(社区)、60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297个责任区,由全县100多个党政事业单位挂钩,每位党员干部都有结对帮扶对象,每位县级领导每月深入民情责任区不少于5天,部门负责人不少于7天,一般干部不少于16天,走访群众不少于100户。发放21300多张“民情联系卡”,公开联系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构建了民意诉求有人问、民生问题有人管、民情责任有人担的群众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建立人民勤务员制度,明确服务主体。把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确定为人民勤务员,挂钩联系服务基层,实行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矛盾,解决了利民之举有人谋、便民之事有人做的问题。三是建立民情联席会制度,推进服务落实。由党组织、政法、农办、信访、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民情联席会议,县级每2个月开一次,乡镇1月开一次,定期收集和分析民情民意,研究制定措施,确保了安民之计有人问、落得实、能解决。四是建立民情巡视员制度,加强服务督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级领导、纪检干部、群众代表组成巡视组,以明查暗访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巡查,了解民情动向和群众工作落实情况,促进为民服务制度落实,保障了富民之策有人跟踪落实、为民服务有人督促办理。五是建立民情考测评制度,提高服务实效。以基层群众代表为参评主体,采取召开测评会和入户测评方式,对民情责任人履行职责和服务基层群众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群众满意、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提拔重用,对测评结果差、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问责,使人民满意不满意成为评判群众工作的硬指标。三年来,全县各民情责任单位和人民勤务员走访调研2.23万户、15万人次,筹措协调资金达1000多万元,为群众办大小实事4000余件。
(四)改进服务方式,确保群众工作有实效。针对“7·19”事件中反映出来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的问题,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近距离开展工作、心贴心为民服务。一是走进基层,倡导一线工作。推行“一线工作法”,引导机关干部走出机关,驻村蹲点,倡导干部在一线服务、农民在一线培训、法律在一线普及、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和谐在一线建成,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党员干部真心为民、全心为民、倾心为民的情结,转变了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深入群众,开展真情服务。建立“党员责任区”,推行党员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开展“困难户必访、上访户必访、老党员和老干部必访、产业大户必访”的“四必访”活动,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三年来,全县1821名党员干部深入村组,接访群众113人次、干部下访10多万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50起。开展“手握手承诺”活动,要求副科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1户、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3件,机关干部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1件。三年来,全县4492名党员干部向群众承诺事项15618项,承诺为民办实事1090件、已办理实事 1030件。三是搭建平台,解决实际问题。整合计生、民政、社保、综治等服务资源,建设农民服务站(点)36个,指定代办员168名,推出便民利民措施76条,搭建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工作平台,每年为群众代办事项40797件,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五)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群众工作有保障。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作为、管理错位和服务缺位的问题,积极构建网格、履行职能、优化服务、提供保障。一是构建社会管理网格,化解民怨。由县级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开门接访和全员接访,听取群众合理诉求,帮助解决问题;由县、乡、村每月、每半月、每周召开舆情分析会,排查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整合司法、信访等部门力量,集中受理和调处矛盾纠纷;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大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力度,落实党员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维护民利。县委派出工作队深入各村各户分林权、清地权、选模式、发证书,依法、依规、依政策理顺土地权属、明确橡胶产权,合理分配利益,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举一反三,解决好茶叶、咖啡产业中的类似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提供社会管理服务,发展民生。开展“兴边富民送温暖”活动,对122个橡胶专业队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整合“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工程、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5683万元,组织建设农田水利、村组道路、安居工程、农村电网、整村推进、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批基础设施,全县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率达100%,通水率达98.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成效
实践证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抓住了解决孟连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党和政府的威信立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形象、威信、公信力在群众心目中几乎丧失殆尽,部分村寨的群众甚至抛开基层组织,自行召开村民会议,推举自己的“代言人”。勐马镇芒海村村民波岩胆说:“我们想不通,为什么人民的政府,成了公司的政府;政府派人来我们都不理,公安来我们就抵着干。”三年来,孟连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利益,尽心竭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一点一滴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重树了党和政府的威信。“7·19”事件发生时,村寨中没有一名群众主动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而在2011年食盐抢购风波中,有好多村民主动给县委书记打电话报告:“盐巴涨价了,政府应该管一管。”橡胶种植区群众发自内心感慨地说:“很多年来,我们像没爹没娘的孩子,如今我们的‘爹娘’回来了,我们又有了主心骨。”今天的孟连,广大群众已经将党和政府看成“自己的党”、“自己的政府”,党组织成了各族群众的“主心骨”。
(二)基层党组织强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一些基层组织形同虚设,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工作无法干,有些村的公章被群众抢走;橡胶队、茶叶社的党组织陷入瘫痪,多年不开展活动、不发展党员。三年来,孟连县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消除党组织“空白点”,积极发展党员,健全阵地,开展活动,基层党组织焕发了生机,增强了吸引力。有6名曾经在“7·19”事件中带头闹事的群众,加入了党组织。勐啊村村民余章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的钱多了,盖起了新房子,村里焕然一新,生活也好过了,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去年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决心要跟着共产党走。”今天的孟连,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工作推得开。
(三)党员干部的作风好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忽视群众诉求,漠视群众利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空前恶化。三年来,孟连县通过推行“三五”群众工作法,牢牢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风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从水火不容到水乳交融。孟连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郭崇伟说:“现在已经形成了习惯,一段时间不下基层,心里就会不踏实。过去,干部做工作寨门难进、脸色难看,冷嘲热讽、棍棒相加。现在,村民们笑脸相迎、端茶递水。”公信乡公信村永红一组村民岩俄这样讲到:“以前见了干部就恨,现在几天不见就想,觉都睡不着。”今天的孟连,广大党员干部已经把基层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访当“家访”、把群众事情当“家事”,形成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共识。
(四)经济社会发展快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各项发展指标大幅下滑,多项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财政减收近四分之一,多项重要考核被一票否决。三年来,孟连县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群众工作,人心齐了,社会稳了,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9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2%,2010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8%,信访总量连年大幅下降,没有再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今天的孟连,心齐气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边疆人民群众乐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胶农的合理利益得不到维护,群众生活困难,怨声载道。三年来,孟连县以产权改革为抓手,理顺橡胶产业的产权和利益分配关系,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人,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胶农年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近11倍,芒海村芒沙小组68户村民有36户新建了住房,芒啊村芒丙小组62户村民有50户新建了住房。勐啊村村民岩依丙所说:“原来没有搞林改时,一个月收入八九百块,现在一万多了。”有的胶农说:“我们现在开小汽车进城、骑摩托车割胶、用拖拉机种田,有自己的‘三套车’,心里乐开了花。”今天的孟连,群众票子多了,房子建了,车子买了,日子火了,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三、几点启示
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巨变证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必须坚持正确执政理念,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准绳。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放松甚至放弃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导致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执政理念出现偏差,位置坐不正,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执政为民的理念烙印在党员干部心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形同虚设,党员干部丧失威信,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切实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工作才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长期巩固。
(三)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群众基础。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问民情、不解民困、不办民事。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群众的长期拥护。
(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制度基础。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群众工作方法陈旧、方式单一,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缺乏一套系统、务实、科学的长效机制。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制度,使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五)必须推动科学发展,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领导干部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片面、单一、不可持续,严重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引起了民怨,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才会有基础,群众才会跟党走。
(调研组成员:何明华 雷洋李炳孝 杜志 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