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松山区: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 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作者:转至人民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11-09-08 14:54:01 点击率:62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弱化与农民群众服务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困扰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与发展的一大难点。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城市社区的管理理念拓展、延伸、嫁接到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建立了以便民、利民、安民、助民、富民为出发点,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村党组织牵头、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化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了农村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拓宽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背景与起因
松山区位于赤峰市中南部、蒙冀辽三省交汇处,是东北和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赤峰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562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44个村、7个街道33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0%。近年来,松山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一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国家城乡统筹、以工支农政策的确立,全区农村城镇化加速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更加频繁,呈现出了基础设施向城镇延伸,公共服务向城镇覆盖,科学技术向城镇传播,现代文明向城镇辐射的格局。二是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对生产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居有房、穿有衣、食有粮的基本消费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人居环境追求舒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居民发展追求个性、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精神文化追求丰富成了引领时代发展的新的需求。三是城乡党的基层组织联系交往更加紧密。按照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要求,坚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全区启动开展了以“双联双建双促”为代表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搞、文明共创等形式,使城乡党的基层组织联系交往更加紧密。
在全区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全区农村取消了乡统筹、改革了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村级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职能职责开始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所下降。部分村党组织在取消了催粮催款等事项后,由于服务意识淡薄,观念转化较慢,对“该干啥、怎么干”和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未做长远打算。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实际, 2009年松山区选择了党建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发展较快的村,以“一村一社区”为主体,试行了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在不改变村级组织责、权、利的前提下,从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着眼,从搭建管理框架、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以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各类服务小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探索城市党建优势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向农村延伸,促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做法与经过
(一)探索过程
1、广泛深入调研,出台指导意见。采取集中调研与日常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一是注重深入调研。把农村社区化管理作为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了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专题调研组,结合开展结对帮扶、谈心谈话、综合考核等,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调查研究工作,提高了对试点必要性的认识。二是注重征求意见。召开了由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参加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了与会人员就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对形成的初步推进思路进行了充实完善。三是注重成果转化。认真分析汇总全区农村工作形势,客观总结调研工作成果,形成有原因分析、有意见建议、有形势任务、有前景展望的高质量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专题调研报告,进而形成了《松山区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启动了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
2、严格标准条件,确定试点范围。按照村党组织提出申请、乡镇党委把关、区委组织部筛选确定的程序,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村。一是从经济条件上看,选择集体经济比较雄厚,有稳固的收入和增长来源,村民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生活水准接近城市或城镇居民的村。二是从政治条件上看,选择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村务管理民主,村民自治程度较高、安定团结的村。三是从文化条件上看,选择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场所和设施相对比较健全,农村文体娱乐活动开展较好,村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相对较高的村。四是从环境条件上看,选择村民居住集中,村容村貌整洁、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的村。2009年全区筛选确定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村18个,目前逐步扩大到了50个。
3、实施分类管理,创新四种模式。结合试点村基础条件、地理位置、发展进程各不相同的实际,按照城中村、城镇村、中心村、专业村四种类型分类推进,形成了具有松山特点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四种工作模式。一是城中村“133”模式。针对城中村农民向居民过渡、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实际,推行以“一中心三站三队”为主要内容的“133”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基层组织服务农村的能力和水平。“一中心”即组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三站”即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社会治安排查防控站、农民就业服务工作站,“三队”即成立环境卫生治理队、文体活动康乐队、民生事务服务队。二是城镇村“123”模式。针对城镇村农民居民混居、服务对象不同的实际,推行以“一厅两会三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23”工作模式,加快村域管理向区域管理转型。“一厅”即设立村级办事服务大厅;“两会”即成立共驻共建联席会、区域管理理事会;“三中心”即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三是中心村“124”模式。针对中心村辐射范围广、服务对象多的实际,推行以“一中心两点四站”为主要内容的“124”工作模式,不断延伸拓展村级组织服务领域。“一中心”即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点”即建设便民代办点和民情恳谈点,“四站”即设立产业发展服务站、文体娱乐服务站、民生保障服务站和社会治安服务站。四是专业村“114”模式。针对专业村服务群体主要是种养殖大户、主要任务是发展壮大产业的实际,推行以“一支部一协会四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14”工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步伐。“一支部”即围绕本村主导产业,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设立一个产业党支部,“一协会”即立足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组建一个产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四中心”即组建推动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和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二)主要做法
1、注重学习交流,理清工作思路。针对农村社区化管理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村级组织缺乏成型经验的实际,从加强学习交流和督查指导入手,帮助基层组织理清工作思路。一是强化学习观摩。区委组织部定期组织乡镇党委和试点村党组织负责人到区内特色示范社区就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考察学习,帮助乡村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引导乡镇自发组织干部到街道社区就管理理念、组织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对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认识,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结成帮联对子。从推动乡镇服务功能转变、强化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组织7个街道与14个乡镇、30个城市社区与30个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村结成了帮联对子,有效整合辖区内的各种资源向结对乡、村倾斜,把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向农村传播,提高乡村两级党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水平。三是经常督查指导。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定期深入试点村进行指导检查,帮助逐村商讨推进方案,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推进措施,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不敢抓、不会抓、抓不好”的问题。
2、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工作机制,拓宽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的投资渠道,倾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是打捆使用项目资金。统筹协调区直涉农部门力量,将全区农业、建设、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资金项目重点向试点村进行倾斜,以试点村的规范运行带动全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共同创建、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农村建设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以“共建新社区、共创新文明、共享新和谐”为目标,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施设备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建设,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服务项目,发动村民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激发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三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发挥党组织的牵头协调作用,本着节约成本、突出实效的原则,整合优化农村社区各类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便民超市等发展要求。
3、培树工作典型,实施以点带面。把典型带动作为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加大挖掘、培树和推广力度,力争实现“抓好一个点、辐射一条线、带好一大片”的目标。一是精心选典型。区委组织部经常深入农村社区化管理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结合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年末检查情况,发现和掌握全区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中的创新举措。目前,全区已确定农村社区化管理示范村15个,并加大了培树工作力度。二是合力育典型。采取领导联系、重点帮扶等办法,对确定的农村社区化管理示范村,在办事大厅、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和组织架构、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等软件建设上进行详细规划、重点打造,并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跟踪推进,通过采取切实可行、实际管用的措施,促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是宣传树典型。在区内媒体和松山党建网站开辟了农村社区化管理专题专栏,对工作进展快、力度大、效果好的基层典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促使其经验做法得到广泛学习借鉴;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大了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实现了“点”上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面”上的普遍做法。
三、作用与成效
(一)更新了村级组织工作理念,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各试点村根据新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细化了工作责任,丰富了工作内容,完善了工作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穆家营子镇鸭子河村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以来不断创新服务理念,针对本村失地农民较多、自主就业较难的实际,设立了农民就业服务工作站,采取2000元以内费用实报实销的办法鼓励农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并建立了失地农民个人档案,按照村里、个人各负担一半的办法为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在服务中加强对农民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了村级组织工作体系,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各试点村都建立了社区化管理服务中心,统筹调配村组干部、农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力量,组建了生产技术、环境卫生、纠纷调解、公益事业、文体活动等不同的服务类组织,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服务网络,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试点工作以来,全区村级组织共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2.3万多件,转移剩余劳动力5万多人,提供再就业岗位80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736起,解决实际问题4216件,树立了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村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方针政策讲一讲,邻里纠纷劝一劝,不良行为管一管,生病住院访一访,别人有难帮一帮,文体活动乐一乐”的“六个一”活动,促动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扶贫帮困工作之中,较好地发挥了为民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改进了村风、民风,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试点村在大力推动各类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各具特色文体活动,拓展了公共服务领域,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文明向上的和谐村风。王府镇敖包村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以后,村干部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红白理事会负责打理农村婚丧嫁娶中的各种事务,杜绝了以往存在的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现象,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让农民群众腾出更多的精力发展产业、发家致富,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目前,全区农村共组建各种民间服务组织168支,群众性文体娱乐组织96支,区乡两级累计向试点村倾斜服务项目115个。
(四)突出了服务生产发展的着力点,推动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各试点村把服务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社区化管理的着力点,始终把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大盘子”中去考虑、去把握、去推进,围绕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立足完善组织功能加强服务富民产业,切实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富民增收的产业化项目,走出了“就党建抓党建、就规范促规范”的基层党建老路子,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相融互动、共同发展。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以来,试点村在党组织的牵头下,成立专业合作社12个,组建专业协会8个,种养植专业村达到18个。在试点村的带动下,全区共成立专业合作社290个,组建专业协会236个,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年生猪饲养量达到93万口,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奶牛存栏3万头,蛋鸡达到1000万只。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335元。
四、启示与体会
农村社区化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党建相比,注重强化了村级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社区党建相比,突出了壮大集体经济、引领群众致富这一理念。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应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手段,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整合单位力量是重要方法,应借助有效载体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形成广泛参与、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应借助科普下乡、实用技术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实现便民利民是根本目的,应把方便百姓、惠及群众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形成群众支持农村社区化建设、农村社区化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