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四结合”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1 16:56:34 点击率:144
近年来,石屏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抓好“四个结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走出了一条 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使 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一是抓好民族文化与基层民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断增强党员群众民主意识。为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群众民主意识不强,参与民主选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在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换届选举中, 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利用民族民间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编排了 《一张选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顺口溜》等一批 有针对性的文艺节目, 通过通俗易懂的方言表演,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员群众民主意识,营造出有利于民主选举的舆论氛围,党员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二是抓好民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石屏县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宣传发动、凝聚人心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支持。组建了多支农村文艺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利用花腰歌舞、海菜腔、小品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文化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其成为宣传发动的有效载体,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该县还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建立“农耕文化展室”, 举办 “ 迎奥运、庆七一 ” 等新农村文艺汇演,通过《踩桥》、《杨梅红了》、《尼苏人的好生活》、《彝山新面貌》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激活农民群众穷则思变、发愤图强的勇气和胆略,向广大观众展示农村巨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帮助群众增强致富信心,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创作 编排 “ 村民格言”、“村民十好歌”、“文明三字歌”等文艺节目, 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时代新风尚,积极推行婚嫁、殡葬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帮助农民群众改变生活中的迷信和愚昧陋习,促使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改变农村精神风貌,加快推进乡风文明。
三是抓好民族文化与人才工作相结合,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该县通过把民族文化与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挖掘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既传承和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促进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支持帮助曾荣获 “ 全国农村优秀人才 ” 荣誉称号的民族民间艺人施万恒创办“民族文化传承班”,对当地年轻人加强培养训练,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培育了大批后继人才。哨冲镇慕善村党支部组织发动村内文艺爱好者及民间歌舞艺人 80 余人开办“花腰彝民族文化传承班”,以“民族文化传承班”为依托,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支部+花腰彝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党建与民族文化发展新机制,开展“双培一带”活动,在党员队伍中培育了一批精通“花腰彝文化旅游经营、农业科技、民事调解、政策宣传、市场信息”的“党员全能先锋”和“党员中心户”,使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花腰彝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
四是抓好 民族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途径。根据新形势要求,该县将民族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结合,使党风廉政建设任务更好地落实到基层,更加贴近群众,更能取得实效,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发展新途径。该县在哨冲镇幕善村修筑了 127.5 平方米 手工绘制而成的廉政漫画长廊和 40 多平方米的“彝汉双语”廉政文化宣传栏,开展廉政文化进乡村活动,使廉政文化走进了彝家村寨,既让群众受到了廉政教育,又让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发展。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内容谱写成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彝族海菜腔调子,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民族民间歌舞融为一体,开展唱响廉政歌曲活动,以“文艺三下乡”表演队等形式走村串寨演唱廉政海菜腔,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广泛共鸣,掀起了村村寨寨村民跟唱、学唱高潮,让党风廉政建设深入人心。另外,还编写了《石屏清风录》一书,收录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故事 37 个、人物 39 个,组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用《清风录》里刚正不阿、廉政、勤政、慎政的清廉人物故事激励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增强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在全县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