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三创新”推进基层党建网格化
作者:中共泸西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1-08-16 14:32:26 点击率:105
泸西县紧扣“三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围绕增收创新载体、围绕保障创新举措、围绕共富创新途径,以网格化推进增收,以增收夯实网格化推进。
创新载体,推广模式促农增收。将网格化推进重点放在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上,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千方百计促农增收。一是“五带”模式促增收。找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总结、推行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支部+协会带农户”、“支部+合作社带农户”、“支部联企业带农户”、“党员创业大户带农户”和“党员科技能人带农户”的“五带”模式,培养年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村党员创业大户、致富能人,带出农村致富能手,引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一联三带”调结构。即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支部联企业,企业带农户、党员带农户、本村创业大户带农户,突出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宁乡林益村村党支部采取“一联三带”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种植大棚蔬菜。2010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376.5万元,比2007年增长了1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7元,比2007年增长了69.4%。三是“1+N”模式促共富。即通过1个致富党员+N个普通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共同富裕,构建和谐。午街铺镇凤午村党支部充当起“红娘”的角色,在先富与后富间牵线搭桥,促使双方结对共发展。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321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
创新举措,增加收入强化保障。采取小杠杆撬动大石块的办法,统筹各种要素,整合各种资源,以“输血”带动“造血”。一是创业基金拉动快发展。采取县财政划拨、社会筹措、党员捐款方式建立泸西县农村党员创业互助基金,筹资100万元,两年内累计发放借款134万元,共扶持30名农村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中枢镇党员赵小虎,在农村党员创业互助基金的帮扶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10年,实现收入达100余万元。二是集体经济提升号召力。挖掘地方资源,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枢镇糯布村党总支结合泸西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有利时机,把目标瞄准在土地流转增效上,经过“四议两公开”的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以每亩年租金700元的价格,连片租赁土地238.4亩,由村党总支组织人员种植灯盏花,今年预计总产值17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三是转变方式增收入。将服务与增收融合,通过向群众提供服务,促进农民和党组织共同增收。金马镇爵册村“两委”班子采取集体出一部分,村干部自筹一部分的方式,筹集资金购买了先进的收割机、旋耕机等耕作机械,并动员部分拥有耕作机械的村干部以机械入股的方式加入,成立了机耕服务队。2010年,进一步创新机耕队运转方式,将机械分别承包给村党总支的党员干部,由他们具体负责耕作服务,每年上缴村党总支一定数额的承包费,不但提高了耕作效率,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而且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党员干部增收致富的双丰收。
创新途径,搭建平台拉动共富。在带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一是全力推进“双培双带”。加大农村党员发展力度,扩大以党员为细胞的党建基础的同时,紧扣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标准,始终牢牢把握发展党员这个基础,按照将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将党员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干部的发展思路,整合全县机关干部、专技人才、营销能手等资源,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种植、现代科技推广运用等6个门类15个人才培养基地,将党员培养成生产发展的带头人、共同致富的示范人、学用科技的领先人和搞活流通的经济人。二是实施百名产业领头人培养工程。“围绕经济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对县级100名、乡镇级800名新农村产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三是实施乡土人才带富工程。围绕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乡土人才四个人才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培养一批董技术、带富能力强的土专家、乡土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其探寻致富门路、研发种养技术、示范项目开发、传授种养技能率领农民增收。三塘乡吉湾村党员张云红将草乌种植技术编印成册向农户传授,带动三塘乡种植草乌1000余亩,助农增收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