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时讯(创先争优专刊第32期)
作者:泸西县委创先办 发布时间:2011-11-14 09:06:49 点击率:283
【创先争优】
延伸创争载体 志愿促农增收
11月9日,泸西县 “创先争优·促农增收·为民服务”农业系统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农业系统100余名党团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共发放农业科技实用宣传资料5000余份,展出展板25块。启动仪式后,科技服务志愿者将围绕“深入开展推进创先争优,志愿服务人民群众”主题,以“服务三农,送科技下乡”为主要内容,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对群众零距离进行冬季果树管理、蔬菜栽培、农机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着力提升群众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户致富增收。(泸西县农林和科学技术局农业系统 马成国)
创新方式抓学习 结对帮扶见实效
泸西县水利局以岗位练兵、创新方式、结对帮扶为载体,优化学习方式,检阅学习成效,使广大党员爱学、乐学、善学。一是岗位练兵分类学。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计算机操作、GPS测绘仪、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练兵活动,检阅学习效果,展示水利干部队伍强服务、比奉献、树标兵、促工作的良好形象。二是创新方式灵活学。组织中层干部到板桥河水库、兴安隧洞、12万亩现代烟草农田等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让干部职工在参观中学习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三是结对帮扶干中学。建立帮扶联系点14个,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0余件、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泸西县水利局党委 刘煜峰)
泸西县地震局三措并举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泸西县地震局以“三强化三结合三提升”为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强化创新,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创新工作思路相结合,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在州内率先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由89人组成覆盖全县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二是强化管理,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依法行政工作相结合,提升抗震设防监管职能。对纳入管理程序的工程项目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审核,年内共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核16件。三是强化宣传,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地震科普宣传相结合,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震避震常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2万余册,播放动态宣传片1200余分钟,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泸西县地震局党支部 刘天喜)
【党风廉政】
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党风廉政工作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仕清在深入8个乡镇和工业园区进行调研时强调,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党风廉政工作。一要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二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相结合,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严肃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要负起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把党风廉政工作纳入职责范围,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泸西县纪委 方保川)
【学习善洲】
示范引领创特色 惠民利民促增收
泸西县旧城镇青禾村党总支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着力点,带领村组干部把杨善洲精神体现在惠民利民的实践中,通过培育特色、示范引领等措施,着力改善民生民利。一是培育特色。按照增收调结构、科技增效益、特色走市场、管理促发展的思路,以“总支带领,党员示范,大户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建立10余个现代农业种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蔬菜、花卉、奶山羊、野鸡等种养殖业。二是示范引领。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从思想好、觉悟高、带动力强的群众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结构。突出三培养,做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着力打造创先争优示范点、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三是改善民生。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全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与率,实施抗旱救灾,促农增收行动,通过土地流转等办法,让农户既能收到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实现致富增收。(泸西县旧城镇党委 佟婷)
【善洲心语】
荒山变林地,真正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使山区群众逐步走上造林养山、靠山致富的道路。
【学习善洲心得】
三塘乡连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树华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乐于奉献,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立足农村实际,强化奉献意识,以发展经济、助农增收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科技能人带农户致富”的党建模式,大力发展草乌、金银花、万寿菊等特色产业,真正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
白水镇直邑村党总支书记 王树光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使我深受启发。我将以杨善洲同志为楷模,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搭建镇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努力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处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当前的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山区抗旱工作,特别是小黑山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群众致富途径,增加群众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习李林森】
营造创争氛围 争做“四型”党员干部
泸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组织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争做“四型”党员干部。一是做知识型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天读一份报纸,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题培训,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文章。二是做服务型党员干部。牢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争当创先争优标兵,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个合情合理合规的答复”,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做自律型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三管三不”,即“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不说;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四是做创新型党员干部。把创新作为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职责要求,努力做到“敢想、勇破、善立”。( 泸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支部 黄莉)
【泸西先锋:你身边的先进】
抓住机遇强基础 昔日旧貌换新颜
金马镇新坝村党总支布白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王建平认真履行职责,在抓好日常工作落实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使昔日的布白村焕发出新气象。改造了布白村小坝塘,结束了布白村一直依靠提水灌溉的历史;筹措资金硬化了通往镇政府的通村公路和村间道路,结束了布白村通往镇政府的晴通雨阻的通村道路局面;在村内安装了路灯,改善了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使昔日落后的布白村变成了今天的新农村。
注重民生解民忧 增强后劲促发展
三塘乡俱久村党总支书记张绍先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奋斗,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自己租机械、聘请技术人员,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修通了村级水泥路,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和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狠抓教育工作,注重人才培养,把教育工作作为富民强村的后劲和动力,通过做思想工作、牵线搭桥帮扶等措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使经济困难的家庭减轻了压力,部分辍学或面临辍学的学生重返了校园。
【泸西县“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围绕全州“北部地区高速化、全州高等级化”的公路主干线建设目标,对接“滇中城市圈”外圈路网规划,加强铁路、公路、管道、机场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红河州(滇南片区)铁路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争取城际铁路环线、师宗-泸西-丘北-文山铁路泸西段开工,对接云桂铁路。推进陆良至泸西至弥勒至玉溪高速公路(泸西段)、石林至泸西至丘北高速公路(泸西段)项目建设,超前谋划泸西至广西西林跨省高速公路大项目,解决泸西交通死角难题。充分利用“桥头堡”战略地位,积极争取泸西与中缅输油输气红河段管道对接建设。启动泸西县小型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或中长期规划基本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直连省城、横达曲靖和文山的“一纵一横”高速路网,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管道、机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打造泸西通达昆明、曲靖、文山三州市,沟通云桂两省的枢纽节点,实现泸西交通由末梢变为动脉的蓝图构想。(泸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 赵兴强)
【地方斗争史】
转战罗平:1948年4月下旬,“一支人民的军队”来到刘清等同志领导建立的以罗平钟山乡为中心的秘密根据地,经过短期休整,士气高昂、军威大震。敌军则乱作一团,忽令师宗“各乡镇壮丁集中要隘,严密防范”;忽令中央军迅速“率队出击”。国民党第3行政区督查专员兼团管区司令杨立德奉命率部到泸西“围剿”;国民党第2行政区督查专员兼团管区司令董广布令579团罗营400余人到罗平“剿办”,并函请驻沾益之193旅由平彝出兵“兜剿”。26日,敌罗营追到板桥,“一支人民的军队”在朱家璧、何现龙指挥下,在老鸡厂设伏,准备歼灭该敌。敌先头部队刚进入伏击圈,我军一战士枪走火,暴露目标,敌军发现情况不妙,掉头就跑。我军奋力追击,毙、伤敌20余人,我方伤1人。战后“一支人民的军队”立即向八达乡转移。(泸西县委组织部、泸西县史志办)
【人大换届】
换届选举有哪几项选举任务?
换届选举时,选举任务很重,归纳起来有两大项:一要选举人大代表,并由新选出的新一届人大代表组成新一届的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二要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由新一届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包括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即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乡镇人大要选举乡镇人大正副主席),选举产生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员并组成新一届政府,选举产生审判机关的领导人员和检察机关的领导人员等。全国人大换届选举时选举任务更重。有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宪法第六十二条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十三条、第十八条、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第九条中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