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我市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五料入味”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41亿元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3-08 10:07:09 点击率:100
弥勒市通过党建引领、龙头带动、能人带头、项目推动、服务优化等五项措施,全市129个行政村及102个村民小组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41亿元。
党建引领,破解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弱的难题。弥勒市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建党模式,采取基地统建、产业带建、村企联建、协会挂建等方式,把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基地、创业党员群众串联起来,通过组织开展“支部引领产业建基地、干部结对帮带促增收、党员示范带动共致富”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产业党建“新引擎”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党支部31个,吸纳创业党员161名,带动群众发展果蔬种植近万亩,肉牛、生猪、奶羊、蛋鸡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4元,同比增长12%。
龙头带动,破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劲小的难题。弥勒市按照“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各乡镇土地、劳力、政策等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进一步壮实蔬菜、葡萄等优势种植产业,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旅游新兴产业,不断巩固肉牛、生猪等传统养殖产业,在现代设施农业及高原特色农业上下足功夫,实现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进。该市积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可邑村推行“支部+公司”模式,将村内硬件设施及自然资源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打包交由城市投资公司经营,实现村党总支和可邑村党支部每年分别获得2万元及35万元的集体收益。
能人带头,破解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的难题。弥勒市从“选、培、育、帮、管”等方面同时发力,在村“三委”班子中积极培养“明白人、带头人”,采取先“输血”后“造血”的发展思路,通过提供“股份合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万,向“明白人、带头人”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100余万,全面激发“明白人、带头人”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带领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入“股份合作”经济建设中。虹溪镇白云村“明白人、带头人”、村委会主任郑朋通过申请“致富贷款”9万元,带领6名村干部及群众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发展奶羊养殖及果蔬种植,今年实现经济收入40余万元。
因地制宜,破解“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不均的难题。弥勒市结合山区与坝区不同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在坝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通过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入股推进“股份合作”经济项目化、规模化建设;在山区主要通过流转土地、林地等方式,采取集体与个人合作开展中草药种植、林下养殖等项目,确保经济效益与风险达到“双控”;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重点在西三镇可邑村开发彝族传统文化4A级旅游景点,村集体以土地、村舍、林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开展农家乐、旅馆、旅游景点等经营,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在发达社区组建公司,采取“集体资金入股+村民入股”的股份制形式,由公司代替村集体整合集体发展用地,开发经营房地产。弥阳镇城关社区通过成立房地产公司,集体资产由过去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上亿元,有效解决了社区失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服务优化,破解项目化挂钩包保不到位的难题。弥勒市以“零公里”工程为载体,以项目化为内容,以挂钩包保为抓手,拓展和优化党组织服务功能,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搭建服务平台、实行点单服务,明确挂钩包保单位76家,挂钩联系领导35人,落实项目帮扶资金387万元,项目化挂钩包保成效显著。截止2015年底,全市129个行政村通过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7.44万元,10万以上达到10个;全市102个村民小组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3595.9万元,其中10万以上的达到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