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善用媒体发声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1 10:57:00 点击率:103
在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提高领导干部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为政者善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如何用好媒体,第一时间传递最有效声音,我们梳理了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领导干部要“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善管媒体”
善用媒体就是要把握主动,为民所用。近几年,各级政府陆续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什么政府要设新闻发言人?因为在信息时代,隐瞒事件已不可能,传播空间不被正确的信息占领,就会被不正确的信息占领。
善待媒体就是要以诚相待,理性应对。做到“应对”,而不是“应付”。接受采访时,注重着装、讲究谈话艺术都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如果回答记者提问对答如流,但就是避实就虚,不切中实质性问题,和记者捉迷藏,那么这样的“应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善管媒体就是要把握时机,友善合作。首先,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要让主流媒体在国内公众或国际公众的舆论形成之前,及时、全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事实引导和营造舆论。其次,在接受采访时简洁明了地客观阐述党委、政府的立场和观点,积极维护公众利益。再次,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要表现得坦率、诚实、冷静,给公众以踏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后,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不对媒体予以谴责,跟媒体保持友善合作。
二、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快讲早讲。被动讲不如主动讲,晚讲不如早讲,别人讲不如自己讲,外行讲不如内行讲。
二是先报事实,慎报原因。让公众知情,避免猜测误导公众,没有定论不要说原因,避免给事后处理埋下隐患。
三是权威信息不能缺位,主流媒体不能失语。权威信息公众更能信服,主流媒体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对新闻记者的角色认识要有一个定位:记者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是职业工作者。
三、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应避免四种错误心态
一是恐慌心态。发生意外事件,记者一来,官员内心恐慌、行为失措、言语失当。
二是藐视心态。看不起记者,看不起记者身后的媒体,不重视发生的事件,回答记者提问时漫不经心、敷衍了事。
三是抵触心态。认为记者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对记者的正常采访横加干预,甚至与记者动粗。
四是消极心态。冷落、躲避采访,让记者坐冷板凳。
其实,记者来访是一件好事,应该真诚感谢新闻媒体给了事发地政府话语权。事发地政府可以借助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说明情况、澄清是非、消除事端。
四、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尽量不要接受电话采访。因为电话采访内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技术处理,且无法判断采访者的身份。
二是对登门采访人员首先要验证其身份。采访人员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统一的记者证,接待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向其工作单位打电话查询验证。
三是及时向领导和主管部门详细汇报。如记者要求采访的事件、接受采访的准备情况、准备答复的内容等。
四是明确指定接受采访人员,对采访内容作集中、统一答复,以避免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
五是寻找事件的关键人物、查清关键环节、收集相关证据,以备不测。
每个接受采访的官员都要提高政治敏感度,因为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是对单位的形象负责。
五、领导干部应掌握的四种应对采访技巧
一是先了解采访内容,有备而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记者把要问的问题全部写到纸上,经认真准备后再当面回答。
二是尽量缩短采访时间,防止言多有失。说自己知道的,说自己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三是在向记者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同时,也要说明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事件的影响。
四是情感沟通,赢得理解。对待记者要诚恳,从感情的角度寻找切入点,说明工作的难度,赢得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