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实施“五心”工程创建“五好”家园深入推进“四群”教育工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1-05 10:29:49 点击率:65
元阳县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促和谐、服务群众聚民心”的工作思路,丰富“四群”教育工作载体,大力实施“五心”工程,着力创建“五好”家园,推动“四群”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实施“手拉手贴心工程”,创建“服务好家园”。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一是领导蹲点联户。各级干部驻村蹲点直接联户,进农家、说农话、吃农饭、办民事、解民忧。二是部门挂钩联户。县、乡、村三级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紧紧围绕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开展工作,让群众享受到快捷、高效的服务。三是干部结对联户。各级干部重点选择困难户结对帮扶,“一对一”了解群众最需要、最亟待解决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四是推行“网格”联户。积极探索党群联建模式,深入推行“十户一体”、“1+1+X”等党群联建模式,着力构建“网格”联户大格局,使体内群众形成“互帮、互助、互促”的良好局面。
实施“助民增收合心工程”,创建“富裕好家园”。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一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助农增收行动。抽调128名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做好“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推动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二是实施产业提升技术指导服务队下乡入村助农增收行动。组建产业提升技术指导服务队,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致富的本领。三是实施网格联动多样式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挂钩部门、结对干部和联系代表、党员能人等,以入户家访、体内结对帮扶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群众搞好生产发展。
实施“服务下乡暖心工程”,创建“温馨好家园”。着眼于关爱群众,关注弱势群体,开展“三送三解”活动。一是送医疗服务进村,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组建“医疗服务先锋队”,每年深入农村开展1至2次义诊活动,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水平。二是送关爱进村,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难的问题。组建“爱心服务队”,开展帮扶一个困难学生、关爱一个孤寡老人、化解一件矛盾纠纷、解决一个教育难点的“四个一”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三是送惠农政策进村,解决农民掌握政策难的问题。组建“惠农政策”宣讲团,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让广大农民熟知国家实施的扶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群众负担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实施“民族文化聚心工程”,创建“精神好家园”。利用元阳县多民族、多文化的优势,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一是组建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发挥民族文化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力争在5年之内每个自然村至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进行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培育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挥民族文化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紧密结合元阳梯田旅游开发,着力做好“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文章,大力发展旅游附加值产业,不断优化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三是传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发挥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群众的作用。扎实办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长街宴”等民族节庆活动,唱响《长街宴》、《元阳美》等特色民族歌曲,加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实施“矛盾化解顺心工程”,创建“和谐好家园”。建立健全矛盾化解各项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仲裁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帮助基层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二是健全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好群众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基层,消除在一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构建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