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通过实施五项民心工程推动“四群”教育向纵深开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23 08:10:24 点击率:36
实施“手拉手贴心工程”,让群众的心“近”起来。按照“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代表分类联户”的思路,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各类代表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与群众结亲戚、办农事、解农忧。其中,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10天,乡(镇)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50天,县级以上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住村时间不少于12天,乡(镇)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60天。同时积极探索“十户一体”、“1+1+X”等党群联建模式,即由1名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的党员联系1户致富群众,这1户致富群众再联系几户一般群众,按不同类型,组成相应经济联合体,着力构建“网格”联户大格局。
实施“助民增收合心工程”,让群众的包“鼓”起来。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组织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提供优质服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助农增收行动。每年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按照县上富民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要求,结合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指导群众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实施产业提升技术指导服务队下乡入村助农增收行动。从农、林、水、畜牧、科技、生物创新、扶贫等部门,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实践经验足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产业提升技术指导服务队,下乡入村,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发展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助农增收。三是实施网格联动多样式帮扶助农增收行动。住村蹲点领导、挂钩部门、结对干部和联系代表、党员能人联合起来,按照信息、项目、资金、技术、服务、市场配套的要求,帮助贫困家庭制定理清致富思路,实施致富项目,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服务下乡暖心工程”,让群众的脸“笑”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农村开展“面对面”服务活动。一是送医疗服务进村,组建“医疗服务先锋队”,深入农村开展义诊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送关爱进村,组建“爱心服务队”,深入村寨(社区)开展帮扶困难学生、关爱孤寡老人、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教育难点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难的问题。三是送惠农政策进村,组织“惠农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广袤的农村落地生根,解决农民掌握政策难的问题。
实施“民族文化聚心工程”,让群众的魂“凝”起来。结合元阳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培育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凝聚人心、服务发展。一是组建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发挥民族文化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每个自然村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进行表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群凝聚力,促成民族和谐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培育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挥民族文化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利用境内19万亩梯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使群众在增收致富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传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发挥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群众的作用。扎实办好“中国·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长街宴”等民族节庆活动,加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实施“矛盾化解顺心工程”,让群众的气“顺”起来。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建立健全矛盾化解各项机制,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一线。一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格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激励机制,化解突出疑难信访问题,化解老问题、控发新矛盾。二是健全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群众、职工权益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社区)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好群众、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元阳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元阳县维护社会稳定预警工作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及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责任终身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