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1 17:01:15 点击率:28
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区。全市总人口118万,有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等23个民族。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互相繁荣的新机制,探求民族地区的党建规律,实现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丽江市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全市开展“九个十一” 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作出“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很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合民族特色”的重要批示,由此掀开了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序幕。
一、背景与起因
丽江市在深度挖掘各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价值和文化内涵中,深入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其背景与起因基于以下考虑:
(一)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由于社会历史变革和发展跨越阶段的不同,使各民族都处在相对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区域环境之中。这就客观地要求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既要善于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各民族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突出增强党的执政意识、领导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个重点,又要善于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华内容、摒弃消极落后的糟粕成份,使党的建设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的优秀民族文化形式来实现,避免党建工作“水土不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植根民族文化沃土。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有活力,就必须根植民族文化沃土,充分依托东巴文化、毕摩文化、摩梭文化、花僳僳文化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用民族文化创新推进民族地区党建创新,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体会到党的温暖,从而实现以文化活力激发党建活力,以党建活力促进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引领民族发展,以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三)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促进民族发展要务。离开了发展,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坚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丽江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因此,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围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求实效。事实证明,越贫困的地方邪教越猖獗,广大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关心民生问题,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平时的努力工作赢得群众信任。只有帮助当地民族群众发展了、致富了,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才有形象、有威望、有号召力。
(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维护民族团结和谐。“3·14”、“7·5”事件警示我们,民族地区党建必须立足基层,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坚强战斗堡垒。要立足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地区,各民族风俗不同、文化多元的实际,深入实施“和谐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扎根社会的优势,认真做好团结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和谐的工作,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各民族团结繁荣、和谐相处。
(五)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作业绩,不断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丽江市委植根民族文化抓党建,围绕中心议大事,着眼长远打基础,改革创新破难题,做到用文化的内驱力、凝聚力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教育,努力在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上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理论引领,理清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路径。全市把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全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研讨、调研献策等方式,逐步从理论上理清了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三条路径。即宏观路径:基层党建工作要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基层党建工作要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基层党建工作要促进民族发展要务,基层党建工作要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基层党建工作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中观路径:依托民族文化延伸旅游产业,依托民族文化丰富党建载体,依托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依托民族文化增强基层活力。微观路径:要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方针政策,要用民族文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要用民族文化诠释党的方针政策,要用民族团结维护党的方针政策,要用民族发展检验党的方针政策。
(二)筑牢抓手,增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针对性。 一是从保障民族团结稳定的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正确处理十个关系构建民主和谐干部工作新机制工作规则》,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个人推荐干部与党委管理干部的关系,干部谦虚谨慎与毛遂自荐的关系,配备专业技术干部与党务干部的关系,提拔优秀年轻干部与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的关系,使用汉族干部与其他民族干部的关系,领导班子成员既相对稳定又适时轮岗交流的关系,提拔使用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党建工作巩固落实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班子团结与相互监督的关系,大胆干事与干净干事的关系”等十个关系,构建区域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新机制。二是通过全面调研和认真总结丽江近年来党建工作经验,制定了《中共丽江市委关于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了具有丽江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结合之路,提升了党建工作成效,开创了丽江党建工作新局面。三是抓实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坚持每年由各基层党委书记就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等,向同级党委全会作专题述职,在全市推动形成区县委书记、市直党委、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书记四级互动、层层负责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述职评议体系,抓实了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使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四是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督查月”活动。把每年4月确定为“党建工作督查月”,由市委督查室、市纪委党风室、市委组织部组成督查组,对市直机关党委及区县委开展党建工作情况深入督查。五是开展“谁砸丽江旅游形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讨论实践活动。紧扣旅游这一经济支柱,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谁砸丽江旅游形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讨论实践活动,把党建等各项工作融入旅游这一中心,提升丽江旅游的文化内涵。六是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献策活动。每年由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研究会、市西部发展促进会、市纳西文化研究会、市彝学会、市傈僳文化研究会,开展一次“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献策活动。2009年6月,由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彝学会等,组成3个调研组就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进一步找准了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七是开展“六感恩、六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针对“3?14”“7?5”事件,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开展“六感恩六增强”教育活动,增进民族团结。即:常想感恩和谐之利,增强团结意识;常存感恩社会之念,增强爱国意识;常怀感恩组织之心,增强爱党意识;常行感恩群众之举,增强公仆意识;常思感恩父母之德,增强孝敬意识;常履感恩自然之责,增强环保意识。八是创建11个世居民族基层党建示范点。在全市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等7个行业选择11个党建基础扎实、民族文化突出、行业特点鲜明、党员群众积极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示范点,由市、区县组织部门协同基层党组织共同抓创建,争取把11个示范点建设成全省、全国基层党建工作的典型,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学习的榜样。九是挖掘丽江11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价值。深入研究挖掘《丽江11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价值分析》,用其政治价值来引导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和谐,维护团结。十是抓好组织保障,狠抓作风建设。在全市109名组工干部中实施组工干部电脑脱盲行动计划,开展组织工作创新奖、“组织工作零差错奖”竞赛活动。按照组织工作零差错30条认定标准对组织工作进行考评,对一年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3次以上差错的,调离组织系统。获“组织工作零差错奖”的列为组织系统后备干部。用组工干部的良好作风,来推动引领全市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
(三)搭建载体,拓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内涵。一是坚持用“红色短信党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利用每周末两天给广大党员干部发放廉政提示、党史知识、政策法规等内容的红色短信,抵制黄色等不良短信,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党员干部。二是深入开展党内互助“八个一”活动。采取“每个机关单位挂钩联系1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结对帮扶1名贫困党员;每年帮助挂钩农村(社区)党组织和结对困难党员解决1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到结对贫困党员家访1次;机关党员干部每年春节或中秋节慰问结对贫困党员1次;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到联系点党组织参加1次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每半年给结对贫困党员送去1份以上党建知识学习资料;帮助农村贫困党员找到1条致富发展的路子”等“八个一”活动,全市乡镇以上机关党组织与456个村(居)委会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12248名机关党员与7142名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党内帮扶、党员结对全覆盖。三是倡导党员干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纪委、组织部抓实《禁止党员干部赌博的规定》,大力倡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活动,市委组织部每年向党员干部推荐一批好书,要求党员干部每天阅读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每季度写一份调研文章的党员干部“四个一”学习活动,拓宽党员干部的文化视野,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修养,增加党建工作的文化内涵。四是成立流动党员支部。成立中共丽江古城管理局流动党员党支部,把在丽江经商务工的800多名流动党员,纳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视为旅游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流动党员找到自己的家。五是探索(10+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联系,向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派出了35名干部挂职锻炼,同时又邀请了全国旅游人数前10位的景区向丽江派出35名干部挂职,视游客和干部为文化使者,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前10位景区+丽江(10+1)”旅游干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开放型外向型的旅游人才队伍,抓实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六是开展“科学发展进庙堂、宗教知识进支部”双进活动。针对丽江少数民族人口多、多宗教并存的实际,把《云南省惠农政策摘编》、《丽江市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发展观读本》、《丽江市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读本》等读物送到108个宗教活动场所。组织乡镇、村级基层党组织开展民族宗教知识专题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宗教工作,做到政策法规进支部、致富技能进支部、先进文化进支部、党内互助进支部、感恩教育进支部、创先争优进支部、民族团结进支部,增强基层党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识别防止宗教渗透的本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的共识,深化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七是建立流动党员驿站。分别在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木府、束河古镇、宁蒗泸沽湖等12个流动党员和游客比较集中的旅游风景区,按十有标准(有一间温馨的服务室、有一个热情的介绍、有一面鲜红的党旗、有一块牌子、有一名专门的负责人、有一台电脑、有一本《流动党员活动证》、有一本留言簿、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套可行的服务制度)建立流动党员驿站,协调相关部门为流动党员提供政治学习、组织生活、诉求反应、旅游信息、投资信息、用工信息、爱心援助、志愿帮扶等八项服务,特别是在投资、工商、税务政策方面给予优惠,项目审批上给予优先,权益上给予保护,力所能及地对流动党员全面提供人本服务,使流动党员深切感受到“党员之家”的温暖,增强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感、亲切感和归宿感,流动党员驿站真正成为流动党员的婆家,成为党员“精神加油站”、“心灵休闲站”、“文化交流站”、“民俗体验站”。八是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党建指导员。聘请全国全省10名知名党建、文化专家为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每年召开一次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务虚会,务虚与务实结合,理清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工作路径。九是聘请大学生村官为党建宣传员。聘任大学生“村官”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员,发挥大学生的文化、信息优势,锻炼充实大学生“村官”的党建工作经验。十是由村完小校长兼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由477名村完小校长兼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发挥学校校长的文化优势,专抓“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尊师重教,整合村委会区域内的党建资源。
(四)建强队伍,夯实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组织保障。一是在全国全省聘请了10位知名的党建、文化专家,作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员,通过每年召“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丽江论坛”,做到务虚与务实结合,不断理清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工作路径。二是在市内聘任了20名离退休老领导、党建、文化工作者,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督导员,每年4月开展“党建工作督查月”活动。三是聘任近400名大学生“村官”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员,发挥大学生的文化、信息优势,锻炼充实大学生“村官”的党建工作经验。四是由477名村完小校长兼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发挥学校领导的文化优势,专抓“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尊师重教。五是聘任63名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镇文化站长、乡镇组织委员和68名县乡党校老师,担任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员,利用工作平台,推进工作落实。六是整合应用文化资源。依托丽江文化研究会,丽江西部发展促进会,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丽江彝学会,丽江傈僳文化研究会等300多名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资源,通过工作调研,文化研究年会等推进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七是全市纪委、组织、宣传、党校、文化等系统的千名党务工作者,把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优势,选准入口,突出特色,狠抓落实。八是抓实各级党组织书记队伍,落实市管15名党委书记抓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通过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报告,推进工作落实。九是推行第一书记制度。由县乡选派456名党员干部到村(居)委会兼任第一书记,从退休党员干部中选任325名熟悉党务工作的老干部到村(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专抓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理清发展思路。十是组建11支少数民族党建文艺宣传队。在全市按照11个世居民族的分布,组建11支世居民族党建文艺宣传队,编印丽江市11个世居民族语言(文字)《科学发展观读本》、《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读本》、《入党誓词译本》,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三、主要成效
丽江市通过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极大地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延伸了旅游产业。丽江民族文化是丽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宝贵资源。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庞大产业;是一项内涵自然风景、民族文化、三产服务、城市个性、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是一项内容很广、内涵很深、外延很长、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丽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群众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延伸旅游事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2009年预计742万国内外游客聚集丽江,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5亿元,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吸纳14万从业人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真正的支柱产业。
(二)丰富了党建载体。把党的建设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改变了过去单一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使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更丰富、创建活动的载体更切合民族地区实际,基层党建工作更具活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找准了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把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创作为通俗易懂文艺形式,让广大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各类文艺活动,如民族节庆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增强宣传效果。
(三)维护了社会稳定。把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作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活动的首要任务,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和民族团结稳定典型,大力营造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干事、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党员3名以上的村民小组当中单独建立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全覆盖,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宣传队和宣传员的优势,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等翻译成民族语言、编排成民族歌舞、编译成学习读本、制作成宣传手册,及时宣传到广大党员中,用党的政策统一群众思想,用实际行动确保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5年来,全市无进京上访问题发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丽江成为社会公认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较好地区之一。
(四)增强了基层党建活力。一个有88年历程的政党,要长期保持执政地位不可能沿用一成不变的党建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民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形式和内涵。通过制定民主议事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五星评定活动”,把民族文化融入基层党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等等,实现了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中注入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使党的理论在基层体现得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
(五)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丽江实践看,结合边疆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6亿元,增长1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5亿元,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2774元,增长13%。
四、经验启示
(一)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农村文化阵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各级党委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觉扛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旗,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和民族传统道德舆论力量,承担起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群众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领导核心和优秀文化的代表者。
(二)用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基层党委、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党员的作用,倡导先进、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组织文艺表演、跳民族舞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用优秀的民间文化寓教于乐,感恩社会,感恩党和政府,不断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三)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乡、村两级党组织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作为支部工作的重要职责,鼓励群众学知识、用知识。通过组建基层专业协会、科技协会、合作社等形式,把党支部工作与科技培训、产业发展、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党支部不仅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更成为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者、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四)用民族文化力化解基层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守护者。努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化解基层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和谐。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同民族的亲近感、信任心、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深入村寨利用民族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着力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守护者。
(五)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凝聚群众,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农村改革的引领者。立足各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着眼未来,立足基层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把优秀民族文化引入到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培养,引入到党组织各项制度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改革的探索者和文化发展的实践者,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得到极大提高。
(六)用革命传统教育群众,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正确教育引导群众,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党的基层组织成为爱国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