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打造“五型”扶贫车间推动抓党建促脱贫组织力提升
作者: 发布时间:2019/7/22 10:15:25 点击率:0
大姚县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紧紧扭住提升扶贫工作组织化程度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五型”扶贫车间,全面加强党建促脱贫的“五种”能力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确保脱贫攻坚有组织、有保证,贫困群众增收有路子、可持续,形成了脱贫有党建、脱贫靠党建、小康路上跟党走的生动局面。
打造“红色车间”,提升抓党建促脱贫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切实加强扶贫车间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为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把方向、添动力。一是支部建在车间上。以区域特色产业为纽带,通过“联建、靠建、独立建”等方式,在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建立党支部67个,使党支部延伸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链条的关键环节,延伸到扶贫车间的各个角落,让党的声音和影响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引领党员和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大姚利英特色食品公司党支部和小康苑党支部联动共建,把扶贫车间建到县城集中安置点,助推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二是人才聚在车间里。全面加强扶贫车间党建工作力量、组织领导力量和科技人才支撑,选派8名熟悉农村工作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脱岗入驻车间指导工作开展,实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覆盖;县级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工业园区党委委员挂点联系197户非公企业,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困难,指导扶贫车间精准脱贫;成立核桃、马铃薯产业专家基层工作站,建立广益、锦亿、百草岭等7家企业专家服务站,强化扶贫车间科技增效,合力助推扶贫车间发展壮大。三是活动放在车间中。围绕党建增活力、企业增效益的目标,结合扶贫车间的生产属性,将党员活动放在车间中开展,在车间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比拼岗,建立“党员生产指数排名”机制,督促党员积极生产、奋勇争先。大姚机械配件厂党支部认真落实“师带徒”培养机制,每名党员职工一年帮带不少于2名新职工,帮助新入职职工迅速提升生产技术,切实增加劳动收入。
打造“服务车间”,提升抓党建促脱贫的组织力。立足服务脱贫攻坚、服务贫困群众,“两新”组织工委、行业党组织、乡镇党委紧密配合,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分头做好企业和群众工作,把车间建到村组,广泛吸纳群众进入车间、变成工人、提升技能、实现脱贫。一是实现“家门口”就业。紧紧抓住扶贫车间形式简单、建设方便的特点,把车间端口前移到贫困村组,建成“居家式”扶贫车间,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脱贫”。大姚利英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扶贫车间延伸到村组,在六苴镇红光村等偏远地区建立8个扶贫车间,吸纳2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让群众实现看家增收“双兼顾”,有效服务了群众脱贫增收。二是实现“精准化”设岗。根据不同的扶贫车间类型和贫困劳动力特点,建立“车间挑人、人选车间”的双向选择模式,实现车间需求和人力资源精准匹配。大姚兆鹏食品公司在县城公租房安置点建设核桃初加工车间,吸纳了80余名集中安置点的妇女、老人等老弱劳力,参与低强度、低技术的核桃初级加工作业,既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让每一名搬迁贫困群众都能实现“兜底就业”。三是实现“灵活性”转移。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用工灵活、特点互补的优势,由各个车间党支部牵头协调、搭建桥梁,组织务工群众根据用工需求在不同的车间之间灵活转移,确保了贫困群众能够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以车间为培训提升平台,由车间党支部物色合适对象进行重点培训,成熟后输送到发达地区务工,实现劳动力高效转移。三台乡的96名群众经过“县内扶贫车间”的培训历练,到厦门路达集团等企业组建了“三台班组”,实现了带动转移就业提质增效。
打造“致富车间”,提升党建促脱贫的带动力。把扶贫车间作为辐射中心和培训平台,让群众融入车间、领办车间,提升致富领富的带动能力,使党员成为创业创新的先锋队。一是培养“领头雁”。把扶贫车间融入全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体系,发挥车间的培训、实训作用,吸纳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人特别是共产党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涌现出了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2018年,昙华乡党员张平盛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高山白菜种植,年收益达2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被表彰为“全省光荣脱贫户”。二是带动“周边人”。鼓励和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带头发展产业、兴办扶贫车间等方式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金碧镇厂房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李大金,成立琳琅丰农业发展公司,既带动金碧、昙华两个乡镇的521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又通过在城郊建立扶贫车间,吸纳县城集中安置的46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有效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琳琅丰公司被表彰为“助推大姚脱贫攻坚爱心企业”。三是织起“致富网”。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优势,引导全县龙头企业积极兴办扶贫车间,把触角延伸到偏远乡村,织起群众广泛参与的扶贫车间“致富网”,带动群众齐参与、共致富。2018年,在广益、利英、七彩丝绸、齐和牧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建设扶贫车间18个,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极大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有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打造“效益车间”,提升抓党建促脱贫的推动力。构建群众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组织增强、群众增收和企业增效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一是群众收入有增加。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扶贫车间对贫困群众“开绿灯”“降门槛”,把能吸纳的贫困群众都吸纳进来,为他们拓宽了致富路。2018年,全县18个扶贫车间共吸纳贫困劳动力1200余人,创造务工经济收入1800余万元,实现人均务工年收入1.5万余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二是企业效益有提高。扶贫车间的建立,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规模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齐和牧业公司通过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把金碧、新街、铁锁三个乡镇的586户群众(贫困户284户)吸纳入社,延伸了肉牛养殖的产业链条和生产规模,2018年创造利润456万元,既实现促农增收又发展壮大了企业。三是集体经济有壮大。村、组党组织紧紧抓住机遇,采取“党组织+扶贫车间”的模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赵家店镇紫丘村党支部牵头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与金碧小把粉丝厂合作,既解决了50余名移民群众的就业、收入问题,又能为小组每年增加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金碧镇5个村党总支通过资源或资金入股的方式与仕华公司合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5个村均获得3万元以上的分红,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打造“活力车间”,提升抓党建促脱贫的影响力。把扶贫车间的建设投产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心针、催化剂,不断强化党建对扶贫车间的领航作用,充分释放党建动能,为脱贫摘帽取得实效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有序推进脱贫步伐。以持续加强扶贫车间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充分激发了大姚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活力,把党组织、车间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奔小康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步调。今年4月30日,省委、省政府宣布大姚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2014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9339户3615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4%,党员贫困发生率从7.78%下降到0.2%。二是有力助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党组织+扶贫车间+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模式机制,把贫困群众、扶贫车间和产业发展三方联接起来,实现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利益联接两个全覆盖。2016以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5亿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94个(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598个),带动贫困户种植魔芋、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共7383亩,实施贫困户核桃、花椒提质增效共27321亩,切实壮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竞争力。三是有效凝聚脱贫合力。充分发挥“党建+车间”作用,通过抓实“万企帮万村”“国企+农村”“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等载体,撬动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衔接。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收到社会扶贫捐赠1265.47万元,其中捐款500.1万元、捐物折资765.37万元,涌现出了“云南省扶贫明星企业”大姚县金沙林牧公司等一批示范典型,有效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车间企业参与、贫困群众主动、社会各界帮扶的生动局面,为大姚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