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党建引擎激活力 组织引领促振兴
作者: 发布时间:2022/5/16 17:45:26 点击率:0
禄丰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厚植党建引领发展沃土,扎实推进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思想引领和文明生活“五个组织化”程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三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化。利益联结化。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农户聚合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联合起来,构建村企农利益共同体,“飞地抱团”“百企兴百村”等模式推动2021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62.05万元,所有村(社区)均达5万元以上,投资 5913 万元实施5类项目,实现所有村“双绑定”利益联结全覆盖。产业规模化。推行“党支部+”模式,在云南万锦、禄和智生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促进企业持续扩大规模生产。村(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48个,不断深化“组织引领、社企搭桥、党员带头、群众齐跟”的产业发展模式。三是销售多元化。探索“党建+电商”新模式,开展电商培训22期3072人次,依托市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和76个村级电商点拓宽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71款禄丰农特产品通过“福禄丰味”商城、拼多多“禄丰特色馆”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网络零售额达6200万元。
着力“三式”,党建服务转移就业组织化。菜单式教育培训。坚持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开设农机操作、厨师、建筑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班,与云南锦润数控、云南德胜钢铁、楚雄隆基等规模企业、25家扶贫车间和农业产业基地联建共建实训基地,采取“培训+上岗”方式开展现场培训、实操培训,2021年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87219人次,提升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素质。联动式稳岗增岗。发挥党组织牵头作用,依托现有企业、扶贫车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2021年落实资金1.0097亿元扶持538人自主创业,开发19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1617人实现就近就便就业。全程式保障服务。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省际间劳务协作机制,与江苏省昆山市、福建省厦门市、宁德市、泉州市等建立劳务协作关系,落实“专车输送、专项补助、专岗援助”举措,开通专列“点对点”“一站式”组织劳动力29批次外出务工,全力促进全市农村劳动力返岗就业。
紧盯“三建”,党建助推后续帮扶组织化。建组织,管理进村社。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联合组建、归并管理在19个安置点新建党组织3个,依托“一部手机治理通”实行楼宇“网格化”管理,2021年在县城安置点思源小区成立社区并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实现安置点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阵地,服务进民心。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阵地全覆盖,建设“一心、两室、三站、四家”,实现安置点党员活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深化党建带群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建车间,就业进家庭。大力支持安置点扶贫车间发展,全市安置点劳动力中212人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守法纪、讲诚信”“兴新风、美环境、破陋习”主题教育,引导安置点党员群众树新风、改陋习。
抓好“三会”,党建助力思想引领组织化。党员会上淬炼党性。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提高广大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素质,2021年全市共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培训农村党员13000余人、脱贫党员576人,引导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火塘会上提振精气。以开展党群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挂包干部、镇村干部入户开展宣讲,以“冲壳子式”“农家夜话式”与贫困群众聊家常、讲政策、解难题、谈发展,以“小火塘”共筑党群“连心桥”。2021年全市共开展“彝家火塘会”300余场次,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培训会上增强本领。发挥乡镇党校、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等阵地群功能,采取“大班+小班”“线上+线下”“集中辅导+实地观摩”等“1+N”方式、“火塘会”“院坝会”“小课堂”530期,对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提升群策群力、带富致富能力。
强化“三治”,党建引航文明生活组织化。德治扬正气。以“文明禄丰、崇德禄丰”为主线,在14个乡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道德讲坛”“文明讲坛”宣讲和“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发挥21名省州道德模范获得者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正气。法治强保障。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建强基层法律工作者、农村人民调解员、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教育,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增强广大群众法制观念。健全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干部用权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自治添活力。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抓实“楚雄治理通”系统平台作用发挥,强化事项处办实效。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广运用“一约四会”“门前五包”“红黑榜”等机制推动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自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