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速发展 肉牛产业“牛”劲正足
作者:李国富 杨春文 发布时间:2023/4/28 11:41:26 点击率:0
永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6+1”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把肉牛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出肉牛产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赋能。
党建引领兴“牛”业。聚焦党的建设“一方案三清单”工作重点,深入践行实施永兴基层党建“1+3+7+13+36”工作法,通过“三个”带头引领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村集体带头共同养。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迤资、立溪冬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引进种牛,鼓励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有条件、有能力的党员农户先行先试发展肉牛产业。目前,迤资村委会通过整合资金,依托迤资林鑫种养殖合作社养殖肉牛55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9万元;立溪冬村委会养殖能繁母牛21头,种牛1头。二是村组干部带头示范养。凝聚人才强“头雁”,强化党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干部“领头雁”作用,引领发展肉牛养殖。目前,永兴乡三个村党总支书记示范养殖90余头,12个村“两委成员”、党组织书记养殖80余头。三是党员带头一起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示范带头、养牛“能人”示范养殖、技术培训等方式,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牛产业,形成村集体、能人和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白马河村支部党员文学明在学明养殖场养殖肉牛115头,拉姑村党支部党员陶选华养殖肉牛47头,党员共带头养殖肉牛120余头,党员带头参与养殖技术培训3期225人。
组织谋划引“牛”源。永兴乡党委政府积极考察招商,村党组织带头出谋划策,走出优质种牛引进新路子,组织乡村组干部外出考察2次。一是由迤资村党组织牵头建立“母牛超市”,通过“党员+超市+牛”模式,党员自觉认领适应强、品种优、生长快的肉牛20余头,保证让群众买到放心牛、优质牛。二是依托“永仁哈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冻精改良技术,采取支部引技术、党员带头学、群众主动学方式,建立全乡“良种+良法”的科学养殖模式,培养肉牛冻精改良技术员1名。党员20余人、群众50余人参与全乡冻精改良肉牛500余头,实施“引、育、繁、推”体系,最终实现肉牛品种改良,以放养或半舍饲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见成效的目的,实现“活体牛”向“数字牛”的转变。
红色服务解“牛”难。永兴乡党委政府牵头,党组织积极组织,以培训提升、加强防疫管理等方式,强化养殖技术,提高农户科学养殖肉牛水平。一是发挥党委统筹、党组织包村、党员包户的模式,发挥以网格为“面”的单位、党支部、网格员作用,组建乡党群志愿者服务队、村级党员服务队、网格员服务队,实行“三级管理、服务到户、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服务,以集中培训、下村宣传、上门服务明晰肉牛产业养殖技术,对圈舍改造、科学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饲料种植加工等方面进行宣传,组织现场推进会3次,养殖技术培训5期400人,组织宣传5场次。二是充分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防疫、管理及销售问题,采取村“两委”班子+技术员+村兽医、党员+志愿服务的双+模式,依托12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成立“永仁县永兴乡旺牧兴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和“牛爸爸志愿服务队”,有效解决牛肉养殖各类疑难杂症问题20余个、疫病防治疫苗注射2000多支、技术服务指导200余次、提供信息咨询100余次、牛肉销售信息20余条,购买肉牛养殖保险912头,真正为永兴乡养殖户疏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推进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打通了肉牛养殖最后一公里断头路。
整合资源走“牛”路。坚持“党旗在一线飘扬、堡垒在一线筑牢”,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走好永兴“牛”路。一是12村党组织通过乡村广播、党群服务中心公告栏、微信、QQ、短信等方式,鼓励群众采用“放养+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结合“绿美行动”动员农户种植巨菌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利用房前屋后及荒破推广饲草种植,解决饲草种植与耕地保护“非粮化”难题。目前,开展各类型宣传信息5000余条。二是针对肉牛养殖区域划定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落实“保险+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行动,借鉴推广“无中生牛”“牛上加牛”和“坐享其牛”模式,根据肉牛养殖户信用评级、自有资金等综合情况,利用金牛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为848户肉牛养殖户量身定制金融贷款方案1000余个,全面提升了金融助力肉牛产业的覆盖面、普及率,确保群众享受贷款政策福利无死角、无漏洞。三是乡党组织、党员开展大兴调研之风,开展肉牛养殖问题调研10余次,针对肉牛牧草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为了提高玉米、滇红花秸秆饲草自给率,探索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过腹增值;持续推广制作青储饲料和氨化饲料,实现饲草不足和促农增收双赢局面,积极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牛产业发展道路。
(李国富 杨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