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焕新生——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新横街党支部侧记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7/9 8:32:13
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新横街与梁河县县城仅一河之隔,本地人称之为“九保街”,古时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交通要塞,商贸繁荣、文化荟萃,中原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边疆古镇文化,是“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早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小康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精神物质追求。怎样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中找准方位?九保村新横街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扬优势、求创新、补短板、解难题,推进农村治理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议事平台启民智、汇民力
“我们这各家各户的日子倒是过得不错了,但比起外面的古镇还真是差远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九保街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大杂烩”一般的面貌让它与“千年古镇”身份显得格格不入,“古味”不再,古镇“红利”更是难以惠民利民。做好古镇开发保护,在九保街人心中埋下了种子。
其实,文化底蕴深厚、物质生活充盈的九保街,养育出了许多乡贤和政商人士,本地乡民对此也颇有见地,如何开启“民智”这个智慧宝藏,成为摆在党支部面前的一大难题。
古镇发展路在何方,大家的事还要听听大家怎么说!几经周折,在党支部和几位热心肠乡贤的努力运作下,发起了“百名乡贤谈发展”论坛,发出了“支部连心共商共管、党群联手共建共享”的“集智倡议”,向全社会的九保人征求发展意见建议。
“建议盘活用好项目、资产、资金,建设标准化幼儿园。”
历来重视教育的九保街人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幼儿园。在群众的呼声下,支部通过对闲置的临街铺面进行改造提升,创办了古镇幼儿园,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了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圆了九保人的夙愿。
“去年村里在街边种下了很多花草,美化了环境,为了把花台管好,建议明确街道商户责任,划片明确门前的花台日常管理具体责任人。”
个体户龚星楠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实施,责任的明确让九保街常绿常美常新。
“建议加强环村水系、电网、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古镇规划,保护好开发好老建筑、李根源故居。”
大家的想法如纸片一般飞来,古镇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医疗教育、民风民俗......涉及方方面面。
“平台搭起来,好戏自然来。”在这个群商群治的大舞台上,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越来越多,无数民心民意的“涓滴细流”汇集成了“千顷澄碧”,滋润了古镇发展的根与魂,在小小支点上汇聚了民心民意。
“约法三章”新样貌、润民风
2018年,党支部通过借势“乡村+文化”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动员沿街商户对老旧店铺进行提升改造、制作仿古式店铺招牌,为九保古镇增添古味。
一开始,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很多商户不理解不支持,认为一个小门面不需要改造得多漂亮、招牌也不用太讲究。但看到几家带头改的党员商户每日顾客盈门、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许多商家的想法也开始松动,主动报名改造提升店铺形象、悬挂仿古式招牌。如今,整条古镇美食街的招牌全部统一更换为仿古式招牌。
一个不起眼的小变化,彻底激活了“古镇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共识。在党组织的牵头下,将“古镇开发保护”写入了村规民约。九保街的发展之路正式被纳入了“制度轨道”,商户纷纷对老旧古店铺进行提升改造、制作仿古式店铺招牌,新建了古色古香的中式房屋、铺起了青石板路面,九保街的古韵越来越浓。
“不读书不学习的,不算真正的九保街人。”
“随意摆摊倒垃圾的,不算真正的九保街人。”
“搞封建迷信黄赌毒的,不算真正的九保街人。”
……
针对一些治理短板,支部在村民、商户中广泛开展“你该脸红了”活动,纠正不文明行为。为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新横街党支部花费了一番心思,开办了“时间银行”,吸纳党员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投身公益事业。正是通过这种“一正一反”的方式,让乡村德治、法治、自治发生了“化合反应”。
“现在大家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在街坊邻居面前闹了笑话。做志愿服务的时间也可以存银行,用来兑换书籍、学习用具、日用品等,风气真的变好了。”
新横街党支部书记许升留一边说,一边将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计入时光银行储蓄卡。
“大众平台"解民困、顺民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了小康,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了支部的“主攻方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将村里党群服务中心打整一新,主动对接县级职能部门、社会力量,激发老年、青年、妇女等组织作用,为党群服务中心引入了“源头活水”。
每月10日,是党支部的“固定接访日”,支部党员、新横街小组长张崇然都会早早到服务中心来,接待群众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九保乡卫生院的党员医生杨明位,是志愿党群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队的一员,每月他都会到中心开展免费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
通过设置“四点半学堂”,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到这里看书学习,由支部的年轻党员或志愿者轮流照看,有效解决了大人工作小孩无人管教的问题,这一贴心举措得到群众一致点赞。
吕建业是一名86岁的老党员,借助服务中心的平台开办了“悦读时光”阅览室。“来看书的人很多,主动报名参与管理图书室的人也增多了,我们轮流着管理图书室,也可以抽出精力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效果更好了。”一大批“吕大爷”聚拢在党群服务中心,村民亲切地称他们为“风雨守书人”。
象棋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火起来”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但成为为民解难题的“前沿”,还让九保街充满了烟火味、市井味、人情味,村民们过起了“市民”的生活。
如今再访九保街,青石板路、中式建筑古韵十足、乡风民风淳朴和谐,“丝竹洞经乐队”乐慕四方,独有的“祭孔大典”更是传承尊师重教典范,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在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让古镇成为一片文旅热土,靓丽的“容貌”愈发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