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党员示范户民族团结记心间
作者:李军锋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6/10/27 10:04:23 点击率:0
王庆荣是三营镇郑家庄村汉族村民小组长,也是民族团结党员示范户,他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普通党员,十多年来,他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示范带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多民族聚居的村子里维护着民族团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七个民族都是一家人”的誓言。
七个民族共起吃团圆饭
今年中秋节前几天,王庆荣就放下手中的中草药材生意从外地赶了回来,他作为村里的支委委员、汉族村民小组长,一回来就参与到全村中秋节团圆饭的筹备中。
在郑家庄,很多村民都会赶在中秋节前回村和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唠唠家常、增进感情,外出经商务工的村民还能带回来经商致富信息,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同时,村党支部也会将平时有矛盾或隔阂的群众安排在一桌,由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陪餐,在吃饭喝酒聊天中化解矛盾纠纷,团圆饭在郑家庄七个民族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王庆荣介绍道:“每年,村党支部都要牵头组织,积极发动村里的中青年联谊会和阳光文艺队参与筹办,村里条件好的、经商的家庭出钱购买猪和牛,蔬菜则是来自家家户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村七个民族一起吃团圆饭,在郑家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公益事业,党员带头,群众参与
说起郑家庄道路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公益事业,王庆荣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道:“2006年,村里决定硬化2.4公里的入村道路,因资金短缺,党支部通过积极发动,党员带头,村民们投工投劳,短短一个多月,就全面完成了工程,整整节省了约45万元资金。我们几个支委班子成员负责整个工程的统筹协调,大家都放下家中的活计,一干就是40多天,一分报酬也没有,大家也毫无怨言。”
在村里的湿地公园项目建设中,涉及到征用二十多户村民的土地,村党支部通过召集10人议事小组会议,由王庆荣等支委班子成员带领党员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大家反复做工作,涉及到的党员带头无偿拿出土地,在党员们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都自愿拿出了土地,顺利解决了征地难题。
在郑家庄,不论是建湿地,还是修路、建学校,只要是村里的公益项目,都是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带头,群众积极支持参与,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把事情办好。
党员,就应该多为村里做些事
几个月前村里刚开了一次支部会,讨论郑家庄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村民们意见不一:有些主张每个民族都得开个农家乐,有些主张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搞旅游。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就把这个“议题”交给全体党员和“议事小组”讨论,最终商定除了集体要搞旅游解决“空壳村”的问题外,村民自己搞的每年要上交集体一定的管理费。
王庆荣告诉记者,他这次是专门为村里的事赶回来的,除了参加筹办村里的中秋节团圆饭外,村里前段时间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中草药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准备成立高原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他想出力出主意把这些事办好。“村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作为党员,更应该为村里多做些事”。王庆荣如是说。
党员帮扶,贫困户率先脱贫
说到脱贫攻坚,王庆荣自豪地说:“在我们郑家庄村,2006年党支部就已率先带领贫困户脱了贫。”从2000年开始,村党支部就在全村推行党员帮扶挂钩联系贫困户制度,要求全村24个党员每人挂钩帮助3户贫困户,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王庆荣作为支委班子成员,一人就挂了6户。他首先通过入户了解挂钩户的家庭情况,掌握致贫原因,了解贫困户脱贫致富意愿,然后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项目、发展资金等难题。他的一户挂钩户想买辆农用拖拉机搞运输,但资金不够,王庆荣毫不犹豫借给他钱,又帮他多方联系运输货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个挂钩户顺利脱了贫。还有一户,想建几间圈房发展奶牛养殖,王庆荣主动出面帮他联系购买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又帮他联系施工队,在圈房建好后,帮他担保在信用社贷款,帮助挂钩户顺利养起了奶牛。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王庆荣逐步帮助6个挂钩贫困户顺利脱贫,有的盖了房,买了车,有的把子女供上大学,有的做起了中草药材生意,共同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如今,在郑家庄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王庆荣等党员时时处处以实际行动维护着民族团结的良好格局,带领村里的七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