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见实效
作者:尹立宪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6/11/4 13:30:16 点击率:0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洱源县以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为抓手,突出党组织的引领发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帮扶单位的合力推动作用,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实现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赢”。
选优配强抓队伍
牛街乡福和村由于常年干旱缺水、缺少产业支撑和缺乏能人带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被列入洱源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后,该乡党委结合福和村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少,村民有种植中草药材的传统等实际,在福和村产业扶贫中重点发展中草药材种植产业。
牛街乡党委书记朱灿忠介绍说:“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地方,要打消群众顾虑,发展产业并不容易,一定得有一个‘领头羊’出来带这个头。”为此,2016年的村“两委”换届中,该乡党委将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群众基础好、致富愿望强、种植大户杨吉昆选配为福和村党总支书记。
一上任,杨吉昆便率先出资10万元,动员了9户党员和31户贫困户,组建成立了吉昆中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重楼、附子等各类药材100多亩,建成了该村第一个中草药材产业生产基地,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有效平台。
据统计,该县共选派66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下派22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选拔285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选聘75名大学生村官,全方位充实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支部建在产业链
2016年7月,牛街乡按照合作社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思路,组建成立了吉昆中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党支部。
“建立合作社党支部后,产业基地、合作组织、致富能人都紧紧凝聚到了村党组织周围,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与推进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杨吉昆介绍说。
在产业发展中,该乡各合作社党支部相继探索推行了“党员责任区帮带型”、“党员先行承包带动型”等模式,党员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头示范、引领帮助作用,牛街乡各项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1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99元,贫困面由2011年20.78%缩小到2.9%。
据了解,该县通过深化“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先后组建各类产业党支部14个,构建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基层组织体系。
党员示范助脱贫
在今年“七一”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洱源县在全县范围内集中表彰90户党员示范户,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洱海保护等重点工作中主动作为。
“作为普通农村党员,大的事也帮不了别人,在生产生活中能帮别人的就多帮点。”牛街乡福田村党员示范户杨茂雄说。每年从烟苗栽种开始,田间地头总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由于烤烟栽种、烘烤技术都很过硬,在忙完自家活计后,热心的他总会手把手地帮助其他种植户解决遇到的各种种植问题。烟叶烘烤阶段,他几乎日夜守在烤烟炉旁,时常帮助一些人手少的种植户照管烤烟炉。
杨建标是凤羽镇庄上村党员示范户,在自己脱贫的同时他不忘帮助挂钩贫困户脱贫,千方百计给他们出谋划策。他的一户挂钩贫困户由于身体原因,没法干体力活,他就鼓励他购买山羊,并帮助他争取产业扶持贷款,使挂钩户的养殖规模从先前的3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户挂钩贫困户想要外出打工,苦于没有路费和找不到合适的活计,当杨建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借给他路费,并通过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帮他找到了活计。
在茈碧湖镇永兴村党员示范户张宏标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吉菜村民小组以“村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大白豌豆种植基地。刚开始农户不愿意种大白豌豆,他就先带头种植,一年下来收入还不错,于是他反复做贫困户的思想动员工作,现在村里有50多户贫困户跟着他种植大白豌豆。此外,据村民介绍,刚实行贫困户易地搬迁时,村里的个别老人不愿意搬迁,他反复上门做工作,慢慢地,村民们的思想就通了。如今在吉菜村易地搬迁点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几天就会变个样,村里的老人们都盼着早日住新房、搬新家。
目前,该县共投入资金13.73亿元,稳步实施发展生产、搬迁安置、生态补偿、发展教育、改善基础设施、金融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七大工程”,共剔除363户1376人,脱贫3205户131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