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饭架起连心桥——洱源县郑家庄党支部抓党建促民族团结纪实
作者:尹立宪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6/6/7 9:50:57 点击率:0
在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每年的中秋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到中秋节这天,全村的汉族、白族、藏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七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一起唠家常、吃团圆饭。
说起团圆饭,郑家庄70多岁的汉族村民郑晓东说:“每一年中秋节,村党支部都要组织全村各民族群众搭伙吃团圆饭,整个村就像一家人搭伙过团圆节。”
此前,郑家庄各民族之间由于风俗习惯不同、所过节日各异,不同民族之间平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一到节庆之日就显出相互的差异,村里的氛围也变得微妙起来。直到1995年,一些汉族群众以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契机,自发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团圆饭”,并邀请其他民族群众参与,在融合民族感情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后,为增进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全村的凝聚力,郑家庄党支部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牵头组织举办“中秋团圆饭”。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率先垂范,出钱出力,其他党员积极参与,发动中青年联谊会、阳光文艺队等群众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并引导村里外出经商赚到钱的群众出钱凑份子、在家种菜的提供蔬菜、种稻谷的提供大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分工合作,把团圆饭的各项事宜办得井井有条。渐渐的,村里七个民族在中秋节共同吃团圆饭,已成了郑家庄各族同胞的新习俗。
每一年的中秋节,各民族群众都会集中到村民族文化广场上,男人们杀猪宰羊、女人们烧水切菜、孩子们嬉戏玩耍,整个广场欢声笑语声、其乐融融,共同欢庆佳节。节日的宴席摆好后,每家每户把自家的饭桌和凳子整齐的摆放到民族文化广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谈天说地,直到月亮升起后,音乐响起来,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有的跳起奔放的锅庄、有的跳起婀娜多姿的孔雀舞、有的舞起热烈的霸王鞭,欢歌笑语响彻整个村庄……
郑家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说:“只有民族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经济才能加快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大家才能安居乐业,中秋节共同吃团圆饭就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好的经验做法。”
20年多来,郑家庄“中秋团圆饭”从不间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不仅本村留守群众参加,外出经商群众无论走多远也要回来参加;不仅郑家庄的群众参加,周边村子的群众也慕名前来。2015年的“中秋团圆饭”,共有1000多人参加,办了100多桌,是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现在,除了中秋节,每年的“九九”敬老节、春节,只要是节日,都有各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团圆饭。团圆饭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团圆、和谐、共融、发展、亲如一家的氛围却如出一辙。
“在吃团圆饭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唠唠家常、增进感情,外出经商务工的村民还能带回来经商致富信息,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另一方面,我们党支部也会将平时有矛盾或隔阂的群众安排在一桌,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陪餐,在吃饭喝酒聊天中化解矛盾纠纷。可以说,团圆饭在我们七个民族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大家心更近、情跟深。”何国祥说。
郑家庄的“中秋团圆饭”让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记住了乡愁,吃出了家人团圆的味道,也吃出了民族团结的氛围,已成为郑家庄的一道独特风景。
“每逢中秋节,无论是出嫁的媳妇,还是出外打工、经商的各民族村民,都要回到村里欢聚一堂,来一次大团圆。”村民小组长王庆荣说。
如今的郑家庄,看不尽的是各族人民欢悦、安怡的祥和景象,听不尽的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操着不同的语言,沿用不同的风俗习惯的7个聚居民族,相互依存,亲如一家,幸福和谐地繁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