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药财”兴村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7/6/16 15:04:31 点击率:0
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吉润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贫困群众种植重楼、附子等中药材,走出了一条发展中药材种植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围绕产业建协会建好协会促产业
“以前什么好卖种什么,大家一哄而上,结果药材贩子压级又压价,赚不到几个钱。现在有合作社撑腰了,种一亩药材少说也能多赚几千块钱呢!”谈到合作社的建设及山村的改变,洱源县吉润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理事长、村党总支书记杨吉昆深有感触。他在合作社产业发展上,他率先出资10万元,动员了9户党员和31户贫困户,于2012年组建成立了吉润中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重楼、附子等各类药材100多亩,建成的合作社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有效平台。在他和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员们大力发展重楼、附子、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形成以技术、市场为先导、以基地、农户为依托,以品牌、加工为后盾六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户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杨吉昆高兴地说:“2016年,单单重楼合作社就销售600多公斤,创收20多万元;采收重楼籽种200多公斤,创收10多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后,大家抱在一起,解决了种植户的许多难题,大家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劲头也更足了,真正实现了合作社发展、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产业发展成了撬动贫困的有力杠杆
“种植重楼等中药材是一个让贫困群众投入劳动力少,收获利益高的办法,重楼等主要靠野生生长繁殖,不用投入大量劳力。重楼种苗可以卖到每公斤340多元,一亩能产出500公斤,成品一公斤也可以卖到320元。”杨吉昆说。目前,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技术+合作社成员”运行模式,开发种植重楼、附子、当归等,向合作社社员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带动社员发展庭院式种植重楼,目前发展50多家,年创收少则一、两万元,多则七、八甚至十多万。
“我们家从三四年前开始试种重楼,现在家中庭院里种植重楼6000多株。每年都出售一部分重楼块茎,再加上籽种,去年收入达20000元,家里的开支和孩子们上大学的费用不用愁了!”福和村十一组旧房子村罗强福户说。家家都种有重楼,就连角落的花盆里也满是重楼,少的农户也种有300来株,种植上万株以上的有4户,其中最多的一户有20000多株。种植重楼成为村里贫困户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福和村委会共有279户农户,其中50%以上农户都在自家庭院中种植重楼。以重楼为主的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这个村委会继马铃薯、大白云豆等传统产业之后的又一项支柱产业。
让中药材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今年,我又投资25.6多万元,购买了800公斤重楼苗,增种重楼了3.8亩,预计仅采收籽种就可以赚10多万元。几年后,市场行情好,那就赚得更多了。” 杨吉昆说自信地说。相比较之前的‘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取暖’,实现了经济创收的同时完成了集体经济‘破壳’。如今,中药材种植已作为福和村调结构、促增收、保生态、可持续的一项富民产业,成为福和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社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围绕资源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做大基地规模,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和产品精深加工力度,打创著名品牌,不断做精、做强,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