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党建引领幸福路脱贫攻坚促发展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7/8/30 15:44:17 点击率:0
自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洱源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决策部署,注重把抓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围绕“党建筑平台、扶贫见成效”的思路,建强基层党组织,改进提升干部作风,选准脱贫好产业、走出脱贫新路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及村干部坚持学做结合,把学党章和中央系列重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践锤炼党性。各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励群众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拔出穷根。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牢记党恩。围绕脱贫摘帽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落实导向、实效导向,举全县之力,挂图作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共投入资金20.1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七大工程”。
以“抓党建、攻脱贫、促发展”为目标,成立以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建县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部,层层压实脱贫责任,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实行包保责任制,县委常委挂钩帮扶镇乡,县处级39名领导每人挂包1至2个贫困村,省州县三级106个部门具体负责包村,2488人投入“挂包帮、转走访”。组建了由411名队员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形成“百个部门包村,百名队员驻村,千名干部联户”的工作格局,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挂包帮”“转走访”全覆盖。同时,按照县处级领导挂5户、科级干部挂3户,科级以下干部挂2户的“532”制度,省州县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职工共结对帮扶74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州县挂联单位、帮扶干部认真落实帮扶责任,紧密挂钩县乡村户,联动包村、帮户,切实把帮扶措施落实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中央、省州县各级挂包帮单位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246万元。“挂包帮”干部做到每月一访,实现了工作常态化。
全面落实“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发放产业扶持补助5137万元、贴息贷款4.03亿元,投入1610万元组建105个互助社,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输出劳动力96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05人。总投资4.67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县级筹措资金稳固住房和政府兜底建新房2865户,搬迁入住率达95%。完成17个贫困村中心完小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道路硬化106万平方米,建成大桥8座、人畜饮水管道1047千米、脱贫水窖2956口。兑现草原生态保护、牧草良种、退耕还林等补助1542万元;对无力脱贫的五保户、特困户实行社会保障兜底1195户,新农合和城乡居保已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2016年脱贫退出1910户7668人,还剩建档立卡贫困户2376户738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8.8%下降到2.72%。同时,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宣传教育引导等十个方面问题,以“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统领,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成立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队,深入各村组开展动态管理“回头看”工作,确保做到贫困对象识别的“完全精准”。
秉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结合镇乡村两级换届工作,配齐配强干部队伍,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和重点村开展扶贫工作。在扶贫一线新发展党员,投入100万元扶持资金,以集体林地、集体资产盘活、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脱壳增效”目标,1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益均已达到1万元以上,其中茈碧湖镇哨横村已突破10万元。整合3000多万元资金,持续加大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力度,建成104个活动场所,实现10名以上党员或200人以上人口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加强乡村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履职能力,真正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