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推行“党建+”模式助力中心工作见实效
作者:尹立宪 张培勋 发布时间:2017/9/26 15:53:04 点击率:0
近年来,洱源县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结合县情,推行“党建+”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洱海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等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双推进”。
抓实“党建+脱贫攻坚”助力中心工作见实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的洱源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县级各单位和相关镇乡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二是强化“三支队伍”选派及作用发挥。选派68名第一书记,下派9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41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选聘17名大学生村官到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任职,充分整合工作力量,加强日常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召回制度,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培养干部,助力“三支队伍”积极发挥作用。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推行“党组织+X+贫困户”模式,突出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功能,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示范带动、主动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以党员为主的建房理事会,负责异地搬迁工作中的扶贫政策宣传、建设事宜协调、邻里矛盾纠纷调处等群众工作;“两新”组织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洱宝公司党支部和品宏公司党支部等龙头企业采用“入股分红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方式积极帮助挂钩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县委在“七一”期间共表彰命名了91户“扶贫开发共产党员示范户”。在脱贫攻坚工作冲刺阶段,在贫困群众中开展“自强、诚信、感党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待观望、消极懈怠等不良倾向和思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抓实“党建+洱海保护”助力中心工作见实效。一是抓组织领导,全面实行河长制和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河长制度,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全方位细化分解到流域6个镇乡党委、63个村(社区)党总支、421个村党支部的负责人和25条重点入湖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以州级领导为挂钩责任人,3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25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河长,56个县级部门挂钩村委会,流域各镇乡由党政班子成员担任段长,村委会(社区)党总支书记和主任为片长,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及“三员”(河道协管员、湿地管理员、垃圾收集员)为管理员,实现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二是抓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实行镇村干部包村、村民党支部书记(组长)包户、支委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普通党员户的镇村党员干部包村联户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万人清洁洱源城”、节前“三清洁”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重点区域整治、集中连片示范整治,村庄、水体、交通干线日常保洁,粪堆下田、空闲地管理,以及“两污”治理等“三清洁”工作。三是抓党员队伍,开展洱海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党员挂钩联系群众活动,由党员定期对挂钩联系户开展洱海保护政策及知识宣传解读,定期组织挂钩联系户开展“三清洁”活动,对挂钩联系户开展“门前三包”责任落实督查等活动;开展洱海保护党员示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路、党员示范河、党员示范林、党组织责任区、党员卫生区、党员绿化区”等活动。开展洱海保护先锋行动,成立以中青年党员为骨干的9支洱海保护党员先锋队,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党员先锋行动。开展“洱海保护党员示范户”评比活动,2016年以来共表彰命名74户,并对“洱海保护党员示范户”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党员群众人人参与洱海保护的浓厚氛围。
抓实“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中心工作见实效。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民族团结的工作思路,以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为重要抓手,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成功打造了抓民族地区党建的“郑家庄样板”,并着力打造郑家庄党建升级版,以“1+10”的模式,把郑家庄经验辐射到全县7个镇乡的10个多民族聚居村,不断提升郑家庄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2016年以来,县委在“七一”期间共表彰命名15户“民族团结进步共产党员示范户”,有力推动了全县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