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做足“三色”文章铺开乡村振兴“幸福路”
作者:杨学坤 和鋆 发布时间:2024/6/14 16:59:27 点击率:0
近年来,洱源县牛街乡坚持“抓党建、强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特色产业、源头保护、温泉资源有机结合,持续优化产业供给,做足红色、绿色、金色“三色”文章,铺开乡村振兴“幸福路”。
聚焦党建引领,做足“红色文章”
“1949年4月28日牛街‘4·28’武装暴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加暴动队伍的人员增至200余人……”在牛街乡“4·28”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层党员教育实训基地,讲解人员生动地讲述武装暴动的每一个细节。
牛街乡坚持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多渠道开展系统化、生动化、特色化的教学活动,让“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通过聆听一次红色故事、接受一次党史学习教育、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交流一次心得体会等方式,实现教学“零距离”,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同时,深入挖掘身边的典型事迹,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探索实行“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身边典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红色资源变身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活教材”。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110余场次,参与党员1.2万余人次。
聚焦源头保护,做足“绿色文章”
走进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洱源基地的花卉培育室,一株株幼苗整齐排列在苗床上,恒温恒湿的空气和泥土为它们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环境。目前,公司种植的花卉品种有200多个,每年生产2000万-2300万株插穗,主要销往北京、西安、广州等地。
该公司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花卉产业,不断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每年的劳务支出大概有400多万元。
“下一步,基地将建设智能化连栋温室27000平米和种子资源圃2000平米,同时积极探索“温泉+”模式,利用地热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基地负责人李伟峰介绍。
花卉产业只是牛街乡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牛街乡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抓手”,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双绑机制等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牛街花卉、龙门香菜、福和大荚豌、上站小米辣,大松坪种薯“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已初具雏形,走出了一条‘党支部+企业+农户’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聚焦文旅融合,做足“金色文章”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有一种惬意在洱源、有一种温度叫85℃……”牛街乡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储水量占全县总储水量的50%,处处可见氤氲缕缕、气蒸雾绕,可谓是三步一汤、五步一泉。为提升当地温泉客栈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牛街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打造“高端精品温泉客栈”的思路,着力把牛街打造成具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区。目前,牛街乡境内现有酒店民宿客栈共58家,其中利用温泉资源40家,从业人员132人,客房总数903间,床位数1658床。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7.4万多人次,住宿营业额达690多万元。
“针对温泉民宿行业品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缺乏、特色不足等情况,我们成立了牛街乡温泉旅游行业党支部,43名党员挂钩58家温泉餐饮客栈,开展“1+N”结对帮扶,把党组织建在温泉民宿领域、特色旅游发展链上,助力民宿发展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取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牛街乡党委副书记杨国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