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管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作者:张应军 发布时间:2016/1/29 8:37:00 点击率:2
近年来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短板,比如年轻人和致富能人不愿入党,发展党员只能“矮个子中拔高个子”,导致结构不合理,出现“四人三牙”党支部,个别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存在圈子化倾向,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搞“体内循环”,党员教育方法单一,“三会一课”沿袭老模式,以读读文件、念念报纸凑数应付,党员“进时门槛低,出时门槛高”,出口不通畅,在处置不合格党员时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敢担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党员“双带”能力不强,服务群众载体少,不能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出现“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党费)”等。针对此类现象,笔者以为可从“选育管用”入手来破解这一难题。
主动“选”,促进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党员入口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第一道“闸门”,入口关把得好,能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反之会降低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发展党员变“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吸收为主动出击,变“等上门”为“领进门”,把培养教育工作做在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物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尤其要注重从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建立储备库,防止“急拿现用”。严格执行党员发展新规定,完善发展党员全程记实制、票决制、公示制,预审制、责任追究制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谈心、思想汇报、培训考察等制度,严把党员政治关、入口关、质量关、程序关、责任关。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实行量化考核,进行奖惩激励,以制度为规范,使发展党员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从实“育”,促进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并创新“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探索运用微党课等新形式,积极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党性分析,提高党员教育实效。通过组织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学党史感党恩”等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的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对党员的农村政策、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的培训,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把党组织的要求与党员自身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做到按需施教,不搞一锅煮。
从严“管”,促进党员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队伍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党员形象,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行灵活分类施策,对老党员服务上门,为流动党员定期发送党组织动态和工作信息,探索“互联网+”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体制机制,对党员进行定期评议和分析研判,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处理不合格党员上过于谨慎,存在着怕得罪人、姑息迁就、息事宁人、一团和气等思想,必须拿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行动,畅通党员队伍出口,保持党的生机活力。
拓宽“用”,促进党员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拓宽途径,创新载体,搭建农村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密切党群关系。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贷款等政策、资金向有发展愿望与带头能力的党员倾斜,扎实提高党员“双带”能力。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承诺制,认真实行公开承诺、认真践诺。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设岗,设置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致富信息岗、村务监督岗、治安维护岗、村容保洁岗、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员等,大力发挥党员服务群众作用。划分党员民情责任区,实行党员结对联系农户制度,畅通民情民意。发挥农村党员在带头致富、调解邻里纠纷、协助畅通民意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架起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