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应做到“六多六少”
作者:祥云县鹿鸣乡党委 罗开华 发布时间:2024/10/27 16:38:39 点击率:0
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与基层减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基层工作,并不断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要切实提升基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努力做到“六多六少”。
少指示,多调研。很多基层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同一地区工作的时间一般都不太长,或者在同一地区负责同一工作的时间都不太长。这往往导致我们对当地的农业、农村、农户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在缺乏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随意开口“指示”,群众就会不买账。为此,一些类似:“你地都没种过,还教我怎么种地”和“你连我们有多少群众,几男几女,几老几少都不清楚,就教我怎么搞基层治理”等言论在一些群众和村组干部中流传较广。须知基层是一所大学校,基层工作要多调研,少指示,唯此,才能在少数领域,通过充分调研,从而提出群众认可的“好指示”,而不是包罗万象的“瞎指挥”。
少创造,多发现。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知识积累和对一些问题的粗浅认识提出“创造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这些“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却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成效,甚至适得其反。都说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创造性地告诉群众你要做什么,你该怎么做,而是要告诉他哪个村、哪个人是种什么、养什么的,是这么种地、这么养殖的,是这么防虫防病的。因为群众身边的经验往往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是更符合本地实际的,更容易被群众接受,也更容易在群众中推广,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帮助群众去发现、去总结、去推广,而不是去创造。这在干部职工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中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少变革,多坚持。首先要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少变革并不是鼓励一塘死水一成不变,多坚持并不是原来啥样现在啥样,而是对很多好的经验、方法和好的工作部署需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效。现在的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山村,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今年种冬瓜、明年种西瓜,今年养猪、明年养牛,这任领导喊向东发展,那任领导喊向西发展,没有长远思维,所以很多好产业、好思路都没有在长期坚持中取得好成效。在基层,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认识,定准工作目标,找准工作方向,为了群众的美好生活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少安排,多带头。无论是在基层干部中还是广大群众中都一定程度存在“听安排、不落实或打折落实”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在他们那里,想要你看着、我干着,你不干让我干往往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我不是不想干、不愿干,而是我也没干过,不知道怎么干,我迫切需要有人带着我干,带着我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致取得成效。实践证明,我先干、带着你干和你一起干的工作方式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也更容易团结群众和赢得群众认可。在基层,我们一定要学会多当施工队长,一定要学会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少分工,多合作。从理论上讲,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责任划分是有益于推动工作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是被验证过并切实可行的。但在基层,人少、事多、时间紧、任务重等客观实际往往需要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实行团结合作和集中攻坚,班子成员之间、各部门之间、镇村干部之间都是如此,这不是明晰责任的理论不正确,而是基层的客观实际使然。基层工作必然需要一定的职责分工,分工是为了明确责任,合作是为了完成任务,分工和合作需要有机配合,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既要讲分工,更要讲合作、会合作、多合作。
少苛责,多理解。在基层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优秀基层干部大多提拔外调,不少优秀青年不愿到村、社区任职,不少工作权责不对等、资金保障不充分等一系列客观实际导致基层干部没有想象中强,基层工作没有想象中好,这往往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很多时候,批评、问责不是目的,只是推动工作的方法,而且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基层工作需要少苛责、多理解,基层减负是一种理解,容错纠错也是一种理解。面对基层治理困局,我们应该多思考、多指导,多理解、多支持,多站在前面带领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一起往前走,多站在身后鼓励和支持他们不断往前走。
(祥云县鹿鸣乡党委 罗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