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基层之负 “赋”干事之能
作者:祥云县沙龙镇党委 张靖 发布时间:2024/12/13 17:29:51 点击率:0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敢于向顽疾亮剑,还要深度思考基层减负如何“减”到关键处,真正让基层干部转变作风、卸下包袱,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增强干事成效。
减“形式”之“负”,走出文山会海的束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这是许多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检查多已成常态,基层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要自上而下切实转变思想,精文减会,从严审核把关,切实把数量减下来、把内容质量提上去,既要想明白“开不开会、发不发文、检不检查”,更要想清楚怎么让开会发文检查有效率、有效果。要持续纠治督查调查扎堆、“变相形式主义”,减少红头文件增加“无头”通知、文件层层转发、任务层层加码等现象,减少台账的厚度、增加为民服务的温度,让基层干部走出形式主义的束缚,为广大干部“松绑”。
减“职责”之“负”,破解“小马拉大车”。近年来,一些乡镇和村(社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的“小马拉大车”现象。要理顺基层权责关系,明确基层职责权限,推动相关部门立足职能职责,避免上级部门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作转嫁给基层,防止上级单位以简政放权之名行“甩锅”之实,让基层做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破解基层负担加重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基层“瘦身”,让“车载”更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建好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持续“为马赋能”。让基层真正有责有权、责权匹配,使基层能够有资源、有精力、有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减“思想”之“负”,弘扬担当实干之风。长期以来,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干好干坏一样、干多干少一样”,还要承担责任、承受被苛责的压力,存在求稳怕错的心态,逐渐形成了敷衍塞责的顽疾。既要给基层干部压担子,又要给其兜底子,摘下思想上的“紧箍咒”,让基层干部敢想、敢为、敢干,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流动交流上向基层干部予以倾斜,营造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也要以“减负”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加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减负”不减责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祥云县沙龙镇党委 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