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六个” 抓实 实现“三美”目标——维西县保和镇永春村白帕塘村民小组乡村“变形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18/9/26 14:01:47 点击率:0
近年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永春村白帕塘村民小组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鱼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一、背景及起因
“五里一塘、十里一铺。”维西县保和镇白帕塘是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驿站。这个只有32户人家的村子,有傈僳族24户、汉族8户,有一个党小组、15名共产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白帕塘村民小组是典型的靠砍柴卖、烧炭卖过日子的贫困山村。说起白帕塘的变迁,不能不说第一个吃螃蟹的邓学章老人。那时,邓学章任社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砍柴卖,烧炭卖是重体力活啊!苦是苦了,但日子还是温饱不足,娃娃读书、生病就医无保障。”
没有人不想过上安逸的日子,但靠什么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呢?喜欢读书学习的邓学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机遇终于来了,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砍柴卖、烧炭卖的路子走不通了。当时,邓学章就想,能不能养点鱼呢? “想了就干,干就要干成”是邓学章的性格。于是,他以《农村百事通》、《农村池塘养鱼知识》为老师,认真学习池塘养鱼知识,并把他们家的近3亩沼泽地开挖成鱼塘。之后,从外地买来鱼苗,在白帕塘村乃至维西县第一个搞起了养殖生态鱼。一年后,他尝到了甜头,他生产的生态鱼在维西县城以高出外地运来的鱼两倍的价格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成功的实践更加增强了邓学章的信心。他紧接着又开挖了两个鱼塘,自己动手建设了具有傈僳族风格的休闲山庄。2010年,邓学章的农家乐开门迎客了,生意一天天火了起来。但邓学章并不满足,他边经营山庄边自己动手扩建农家乐。
前面有人走,后面有人跟。邓学章是白帕塘村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成功走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道路。在邓学章的带动下,傈僳族青年余加其家也建了鱼塘,养起了生态鱼,开办了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
余加其家的山庄规模仅次于邓学章家。邓学章是汉族,但他和傈僳族群众亲如一家,傈僳族群众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把他的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还随时到现场作技术指导。
二、主要做法
围绕“三美”目标,抓实绿色生态。白帕塘村民小组的群众视生态为命根子,靠生态文明打底色,以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方针为保障,以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为抓手,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推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群众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村规民约,划定永久保护区,不允许砍伐活立木。群众自觉遵守,人人都是义务护林员,人人都是义务生态管护员。实现烧水做饭用现代家电,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取暖用电暖炉。白帕塘村民小组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三美”目标,抓实绿色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白帕塘村民小组至锅底塘村民小组是保和镇党委、政府打造的四条旅游线路之一。近年来,该村民小组依托自然生态、绿色食品、文化资源优势,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鱼、猪、鸡、蔬菜等绿色产业,同时利用生态效应和位居县城周边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乡村农家乐,增加群众收入。
围绕“三美”目标,抓实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培养是关键。人美心灵美是村庄美、家庭美的关键。农村不缺资源,但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而那些在城里见过世面又有能力改变家乡的人才,应该创造条件吸引他们返乡。白帕塘村民小组的成功关键是有了一批乡村人才。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领村民致富的火车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型农民队伍。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为核心,壮大新农人队伍,以各类产业、文化、消费、教育平台。
围绕“三美”目标,抓实创建“四美”,形成“五比”新风。通过抓实创建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活动,白帕塘村民小组形成了比勤劳、比脑瓜子、比钱袋子、比房子、比培养孩子“五比”新风,比出了精气神,比出了好日子。比“钱袋子”就要先比“脑瓜子”。“开金矿开银矿,不如开脑矿”的理念深深扎根在白帕塘群众脑海中,他们知道,要富“钱袋子”,就得先富“脑瓜子”。如何富“脑瓜子”?用当地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读书。”白帕塘村民小组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入学率达100%,没有一名学生辍学,其重视“脑瓜子”的程度可见一般。因为“比脑瓜子”,白帕塘村民小组懂经营、懂技术、懂管理的乡土人才变多了。因为“比脑瓜子”,群众勤于学手艺,劳动力个个有一技之长,是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村。“家有良田万倾,不如薄技在身。”“手有金刚钻就不怕揽不到瓷器活。”因为有“脑瓜子”,白帕塘群众凭着手艺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云南省文明村。
当地群众还常说一句话:“人无算计一世穷。”他们善于管好、用好“钱袋子”,省吃俭用,不大操大办,不奢侈浪费,攒下钱来培养孩子和建设新房子,全村人都以培养高素质的孩子和拥有好房子为荣。
围绕“三美”目标,抓实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白帕塘村民小组由傈僳族、汉族组成,两族同胞亲如一家,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这是长期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结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蔓延。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要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近年来,白帕塘村民小组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
三、取得的成效
如今,千年古驿站白帕塘没有了马铃的“叮咚”,没有了“马锅头”的吆喝声,也没有了深夜时熊熊的篝火。然而,紧跟现代文明,这里的群众迅速走向秀美、富美、和美生活。
在永春乡党总支的指导下,白帕塘创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和鱼协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了生态种养殖业的管理,织密了从生产基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到目前,白帕塘32户中有29户养殖生态鱼,鱼塘总面积51亩,每亩年产值18000多元。有2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规模较小的农家乐有5家,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生态养猪场,每年出栏无公害肥猪140多头,家家种植无公害蔬菜,户户都养殖生态鸡。规模较大的两户农家乐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除了一个特殊家庭外,其余农户每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两户人家有了小轿车、每家都有一辆摩托车,有9户人家有生产用的三轮摩托运输车;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31年来,该村未发生过治安和刑事案件,无酗酒、打架斗殴的现象,民族团结、邻里团结、乡风文明,其乐融融。
今年以来,白帕塘先后迎来4批参观学习的团体。白帕塘的“优美、富美、和美”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要把白帕塘的先进经验带回去,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加美丽,早日过上富美和美新生活。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每接待一批学习参观团队,曾经担任过白帕塘社社长、护林员的老共产党员邓学章总会说出这句话。
四、启示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白帕塘村欣欣向荣,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振兴乡村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是白帕塘的立村之基,富民之本。“三美”白帕塘取得的成就,生动诠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力印证,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启示二:坚持发展村集体经济不动摇。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分散经营无法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全村共同富裕之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第二个飞跃”。
启示三:坚持把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动力,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农村工作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党的领导。白帕塘村坚持把改变落后面貌,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轴”,以党建引领发展,使党的建设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张皮”问题。,特别是“领路人”邓学章 30多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受群众尊重、信任、拥护,是农村党员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