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跑出“加速度”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9 20:09:25 点击率:59
脱贫攻坚战以来,建水县坚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压舱石”的思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引进公司和大户,示范带动,发展葡萄、酸甜石榴、柑橘、蓝莓、洋葱、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带动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脱贫跑出“加速度”。
示范带动树产业
近年来,建水县立足农业转型升级,引进公司和企业,采取“集中、连片、规模”等方式,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布局,建成以南庄片区为主的10万亩早熟葡萄和6万亩酸甜石榴,以曲江、岔科片区为主的1万亩蓝莓,以面甸片区为主的5万亩洋葱,以盘江、利民为主的12万亩早熟柑橘和以甸尾片区为主的8.58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年农业总产值达61.65亿元,打造了“和源”牌果蔬、“天第”牌紫山药粉、“惠历”牌脐橙等系列品牌产品,63个扶贫产品实现线下销售3.37亿元。全县69家龙头企业、29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3395户11929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带动261户821人发展葡萄、酸甜石榴、柑橘、洋葱、马铃薯等特色果蔬种植。
盘江乡万亩柑橘产业园
盘江乡是全县3个贫困乡之一,该乡立足“产业发展促脱贫”的思想,根据当地区域和气候优势,于2014年,规划实施“南部万亩柑橘示范园”,大力发展特早熟柑橘产业。先后引进润欣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华宁隆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5个,大户44个,在辽远、普家境等4个村委会规模示范种植柑橘5.6万亩,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签订收购协议等方式,辐射带动8个村委会782户农户种植柑橘1.6万亩。柑橘已成为盘江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一座座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坡,柑橘让许多曾经的贫困户华丽转身,成了致富带头人。
土地流转地生金
结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土地需求量大的实际,建水县按照“大规模流转,小范围聚集”的模式,在全县几个果蔬主产区强抓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2万亩。
当地群众流转土地后就近在葡萄基地务工
南庄镇是建水县土地流转最早、流转面积最大的乡镇。2009年起,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500余户,投资20余亿元发展葡萄、石榴等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种植有效推进葡萄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地成了最宝贵的资源,干龙潭村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保障,农民流转土地平均每亩租金1500元,承租方从葡萄挂果销售起,每亩土地每年向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交纳发展金100元,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按比例进行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8.02万亩,群众每年土地流转增收1.2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3083亩,实现增收462.45万元,村集体经济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农民收入、集体收入、农业效益“三倍增”。
务工就业促脱贫
白发亮,岔科镇白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口7人,前几年,两个儿子尚未成年,妻子、老人身体不好,人多劳动力少,加上父辈底子薄,白发亮因此成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联想佳沃公司进来后,土地值钱了,流转金每亩每年2000元,每亩每5年递增100元,租期30年。白发亮单流转给蓝莓基地的土地就有5亩多,现在家里一共有4人常年在就近的蓝莓、葡萄等基地务工。在白大叔家里,我们和他简单的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土地流转金加上务工收入不低于12万。如今,白大叔家不但脱贫,还盖了一栋30多万的小楼房,昔日烂瓦房,今日小洋房,正是以蓝莓为代表的产业扶贫带来的收益。随着产业发展,当地企业和大户的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县果蔬基地日用工高峰期需求达2万余人,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的问题,还带动红河、元阳等地的部分群众就业。在建水像白发亮一样,把土地流转给果蔬基地,自己又在基地务工的农户相当多,好些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老弱病残外,其他人基本都在基地务工,一块地、两份钱,就近务工还安心,在整个发展中,产业起了大作用。的确,有产业、稳就业、增收入、百姓富、村庄美,这是近几年建水产业扶贫最亮眼的成效。
岔科劳务用工协会组织工人到蓝莓基地务工
岔科镇结合当地种植企业和大户用工需求大的实际,成立农村劳动力服务协会,把贫困群众组织来,并与镇内企业签订劳务派遣订单协议,常年稳定提供就业岗位,让贫困户“聚起来、稳下来、富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就业扶贫新路子,2019年以来,协会吸纳会员2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人,帮助97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83.32万元,人均8589.44元。南庄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剪刀响响,黄金万两”。享有“中国早熟葡萄名镇”称号的南庄,多年来积累了种植、管理经验,尤其是修枝打叉、疏果、装果的技术更是得到葡萄种植界的认可,昔日葡萄地里的“打工妹”成为如今国内各大葡萄产区竞相邀请的“疏果师”,凭借着娴熟的疏果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巧媳妇”们离开家乡,走南闯北,打着“飞的”去湖南、山东、新疆等葡萄主产区务工,“金剪刀”疏果队的劳务输出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名声远播,荣登央视新闻,一颗小葡萄串起了一个大产业链,带动不少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