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四个一”抓实驻村队员轮换选派 做好乡村振兴接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6/23 21:19:51 点击率:9
近日,建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驻村工作队员选派的部署要求,按照“四个一”工作思路抓实抓细驻村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全县选派188名驻村队员到农村基层一线,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接续奋斗,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压实一张责任清单,在提前谋划上下功夫
一是压实主管责任。建立组织部与扶贫办部门联动机制,组织部重点负责全县驻村工作队轮换选派、调整更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牵头协调和督查检查,扶贫办重点负责单位部门挂联点的调整,优化选派方案,确保选派任务得以落实落地。
二是压实直管责任。各乡镇积极履行“一线管理”的主体责任,听取原驻村工作队的情况汇报,全面掌握工作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提供住宿、办公设施等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压实选派责任。派出单位通过组织召开动员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强化分析研判,认真落实“四个不选派”要求。同时,加大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和党员干部的选派比重,真正把政治过硬、品行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113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选出来、派下去,确保“尽锐出战”。
整合一支战斗队伍在选优配强上出实招
一是严把选人关。严格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三个必须”和“四个不选派”要求,把身体好、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派往乡村振兴第一线。此次轮换选派,全县共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88名(含州级2名),其中驻村第一书记62名,队员126名,队员平均年龄46岁,覆盖全县62个村(其中,包括56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
二是严把分配关。在安排分配上,统筹考虑各贫困村的村情民情和驻村队员的能力特长,做到因村选人、因岗定人。比如,把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的干部选派到临安镇狗街村、西庄镇团山村的乡村振兴重点村,把农业农村局的干部派到有产业发展基础的利民乡新建村、盘江乡辽远村等贫困村,把发改局的干部派到有项目规划基础的西庄镇小关村,做到因村选人、因岗定人。
三是严把调整关。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新选派的工作队员原则上安排到部门挂钩的村委会或乡镇,按照“照顾老同志、锻炼年轻人”的原则,按选派人员年龄大小,由近到远选派。同时,对已经在岗的队员履职情况摸底调查,及时调整撤换因身体原因、家庭特殊困难、作风不实等不能继续驻村的队员,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选派要求。
抓实一套教育培训,在履职提升上夯基础
一是强化分级分类培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专题培训、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片区培训相结合,抓实14个乡镇分片区全覆盖培训,不断提升队员综合能力素质。
二是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强化乡村振兴业务培训和基层党建业务培训,通过专题讲座、“送教下乡”等形式,全覆盖对驻村队员开展了五个组织化、三会一课、党支部达标创建、主题党日、云岭先峰APP录入、综合服务平台等培训,让驻村工作队员懂业务、会指导。
三是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坚持逢会必讲安全、逢训必训安全的原则,在每次工作例会都对驻村队员安全提出要求,邀请医院、交警支队等专家为全县驻村队员开展疾病预防控制、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落实一份关心关爱,在激励作为上鼓足劲
一是鼓励自愿报名。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全县科级改非干部、后备干部和事业编制人员到重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按照“民主、公开、自愿、择优”的原则,鼓励和动员符合条件的科级改非干部、后备干部和事业编制人员踊跃参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48名干部递交申请书主动请缨,35名在岗驻村扶贫干部自愿留任,营造了干部到基层、锻炼在一线的浓厚氛围。
二是做好人员收回。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心关爱政策,通过召开欢送座谈会的方式,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向离任的驻村工作队员发《感谢信》和驻村纪念品,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心关爱政策,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落实“三个捆绑”。为确保每名队员“轻装上阵”,除谈心谈话、例行体检、购买保险等规定动作外,严格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及工作经费和食宿补贴,并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由挂钩乡镇的县级领导向各驻村工作队进行走访慰问,激励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