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象河边白鹭飞翔,绿色工厂生产线高效运转,再生水浇灌绿植,砂石采集地变身生态公园……近年来,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按照“围绕生态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态”的思路,以党建促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工业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城融合步伐,经济结构稳中向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发展成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自贸区建设全领域、全过程,启动实施“绿满经开”行动计划,通过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学校、社区、家庭环境教育基地,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建成省级绿色学校5家、市级绿色学校11家、绿色社区2家、环境教育基地3家,完成林溪公园一期及石龙路南段、春漫大道等道路绿化提升,实现了“绿道穿城、出门见绿”。在全区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等班次中,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并把果林水库管理所、倪家营水质净化厂和普照水质净化厂作为生态文明实践课堂,通过现场观摩学习水源保护、污水收处、运维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自觉树立“爱水、治水、节水、护水”意识。通过“春漫经开”抖音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生态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喜迎COP15线上直播宣传活动,吸引4643人次观看直播,约2.6万人次参与互动评论,获得4.7万余次点赞,进一步凝聚尽心呵护绿水青山的广泛共识。
依托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河(湖)长四级治理”责任体系,强化党的领导,划分河道党建责任区,建立党员护河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级河(湖)长履行责任流域内党建和治理“双重”主体责任,探索建立“机关部门包社区、党员干部做表率”巡河护河工作制度,对发现的河道不文明行为、违法行为及时劝阻,对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协调处理,实现区域共治共管,全面推进区域河渠湖库水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格局,助推河长制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见成效。实行生态文明项目建设“一线蹲点”制,政企党员在施工现场当好协调员、监督员、宣传员,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充分调动党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组建党群义务巡河队、宣传队、护河队等志愿队伍,围绕河渠湖库环境治理、河道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目前,3条入滇河道整治初战告捷,2座污水处理厂(普照和倪家营)完成中水再生利用升级改造,再生水管网分布达150余公里,洛龙河水质稳定在Ⅱ类、宝象河、马料河全部升至Ⅲ类,白鹭、野鸭等珍稀水禽重新栖息河畔。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落实大气减排目标,抓实扬尘联防联控,全区空气质量稳居国家二级标准,年均优良率保持98%以上,为“昆明蓝”做出贡献。紧紧抓住生态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依托园区双创党建示范走廊,整合各类资源,成立“昆明经开区创新发展合作银行”,构建党建引领“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为园区人才服务、企业投融资、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家庭式精准化服务。按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作用发挥在价值链上”的思路,成立装备制造业联合党委,推动各党组织结对共建、行业互助、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实施“一条主轴、三个同心轮、五大联合传动带”的工作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布局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扶持一批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着力打造产业共生、资源循环、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工业园区。先后投入21亿元,累计完成55个重点项目环保类基础设施配套,引进关键补链项目,构建生态工业网络,大幅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绿色动能”。其中云内动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链基本建成,废砂再生项目每年可减排废砂15000吨、废屑回熔项目每年减少铁屑2300吨,整机包装铁架循环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木材5664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