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武功:聚力五大振兴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 发布时间:2022/6/20 14:25:20 点击率:0
近年来,陕西咸阳武功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不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夯实产业根基,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对县域内刺绣、土织布等1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开发、推广,创新推出“买西北 卖全国”的电商营销模式,引进西域美农、铺铺旺集团等336家电商、40余家快递企业入驻,依托“四个基地”,打造人才培训孵化、农特产品展示销售、网红直播采货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发挥武功镇文物资源优势,打造中华农都旅游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党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和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3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570家、家庭农场159家,紧紧牵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以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实现基层党建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
聚力人才动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活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对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开展外出学习、集中培训23期,培训1万余人,邀请农业、科技、医疗等领域专家65人次到基层一线授课,培育一批“技能型”乡土人才;建立人才特聘岗位制度,借助高校优势人才资源,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46人;打好“乡情乡愁牌”,招引优秀名人才回乡创业,带动技术和资本回流;强化“育、引、用”举措,为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优秀年轻干部265人提供基层舞台,汇聚挖掘各类人才潜能,让“千里马”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竞相奔腾。
滋养文化灵魂,赋能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建成县党史馆1个、党性(政治)体检中心3个、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1个,建立文化服务中心183个、文化舞台110个、文化馆(图书馆)镇级分馆10个;对全县7镇1办主道路公共墙体街道进行修缮美化,打造了86条“文化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依托武功7位历史名人,孕育“武功七大文化”;传承发扬周人始祖后稷农耕文化,举办后稷文化节、油菜花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节日活动10余场,接待省内外游客139.1万人次,用旅游传播打造本土乡村文化,打响旅游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本土文化“软实力”。
优化生态屏障,助力乡村振兴“高颜值发展”。集中整治“三堆六乱”,完善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推进“厕所革命”,以标准化理念对农村旱厕进行改造提升,完成农村无害化改厕7421户;对渭河流域武功段进行水质治理,推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让畜禽粪污和树枝秸秆变废为宝,加强自然资源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常态化严打违法采砂、堆砂,坚决遏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对武功河堤路段等地进行植树造林修复治理,新增绿地3000亩,对县城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绿色风景线,推进绿色生态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型美丽乡村。
筑牢组织保障,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改造提升阵地78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42个,深化“快递进阵地”,建成8个镇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和95个村级标准化电商综合服务点;以“两委”班子换届,实现基层队伍“学历升、年龄降、结构优”的目标,开展“两委”班子、党员干部集中培训12次,支部书记签订乡村振兴承诺书183份,印发《武功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推进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扎根基层履职尽责;落实“五个一”包抓机制,定期对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建工作等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对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运用“三项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