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四月 解锁“精神渠”背后的“驻村”密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13 11:07:56 点击率:0
从八月下旬到十二月,我登顶过群星村地势最高的长岭岗,视察过火烧坡茶山的有机茶叶,灌溉过秋种基地的羊角菜苗……驻村期间,我下队领略了璀璨“群星”这片农村沃土上的山山水水、一枝一叶,同时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精神如炬,信念如磐!要将驻村工作干好,须得沿着红色记忆之路砥砺前行。驻村干部唯有读懂林县老一辈人的筚路蓝缕,解锁红色“精神渠”背后的“驻村”密钥,才能让广大群众的呼声喊声在驻村工作中有回响,让红旗渠不朽的精神旗帜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迎风飘扬。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冲破干旱缺水的困境,以“定叫山河换新装”的韧劲在太行山腰上“抠”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解锁十万修渠大军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气垒筑“胜利渠”的第一层密钥,激发“自力更生”的驻村动能。林县人民在十年岁月里战胜百个困难,攻破万道难关,不懂经验和技术就在干中学,缺乏设备和材料就自己制造,缺少资金和经费就全县自筹,让红旗渠的建造在节省国家投资的基础上不掉工程进度,不降工程质量。林县人民始终坚持依靠集体的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从而将壮丽的“人工天河”架在了太行山腰。“看今朝,风华正茂,吾辈少年当自强”,立足新时代的驻村干部仍需激发“自力更生”的红色动能,在驻村工作中厚积“厚”发,以敢想、敢闯、敢干的劲头在办公室出亮点,在田野间显高招,成为为乡村振兴发功发力的“硬核”力量。
解锁十万修渠大军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之奋劲垒筑“幸福渠”的第二层密钥,激发“艰苦创业”的驻村动能。“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千里长渠是十万修渠大军一锤一钉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十万修渠大军一石一块垒起来的。正是林县人民以十年不曾停息的战天斗地,把历史上“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贫窘县城变成了今天“渠道绕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富饶地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在的广袤农村虽不比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贫苦,但“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驻村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尤需涵养“不怕苦、愿吃苦、能吃苦”的意志品质,在驻村工作中敢接“烫手山芋”,敢做“热锅蚂蚁”,以下沉基层“苦中作乐”换群众幸福生活。
解锁十万修渠大军以“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之齐心垒筑“生命渠”的第三层密钥,激发“团结协作”的驻村动能。“人心齐,泰山移”,31岁的县委书记林贵号召林县人民合力修渠,盼水心切的数万群众起而行之,立志将漳河水引注林县。10万修渠人众志成城苦干10年,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团结协作”才能共谋大事,修建红旗渠如此,驻村工作亦如此。基层驻村干部唯有聚焦提升“团结协作意识”,合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匹配、群众满意的队伍,才能凝聚合力在农村基层走出一条相互砥砺、美美与共的发展之路,加快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振兴目标。
解锁十万修渠大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品性垒筑“英雄渠”的第四层密钥,激发“无私奉献”的驻村动能。县委书记杨贵,首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口号,身体力行地带领群众修筑红旗渠;青年突击队队长任羊成,每日腰系缆绳,悬于高崖探险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开道引路;工程设计师吴祖太,志愿投身于红旗渠水利工程建设,在1960年的王家庄遂洞坍塌事故中牺牲……在红旗渠工程中挥洒血汗的平凡英雄千千万万,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红旗渠精神的魂与魄。“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林县的英雄先辈是红旗渠精神的源泉,也是驻村干部在驻村“工程”中建功立业的“镜子”“红榜”。驻村干部理应在学习中“沉下去,献出去”,怀揣“甘做群众‘人梯’”的无私情怀,为建设美丽乡村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不是红旗昨一举,太行何以缚漳龙”,林县十万修渠大军将红旗高举太行山腰,令红旗渠成为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立足新时代,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必须持续解锁红旗渠精神背后的“驻村”密钥,将红旗渠赋予我们的红色动能与红色基因牢附于身,在驻村工作中不遗余力地驻“身”驻“神”,以“稳扎稳驻”的精神态度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