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巧做“山文章” 妙绘“经济图”
作者:寻甸县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9/22 9:29:15 点击率:0
山上“茶香四溢”、山间“林下套种”、山脚“生态养殖”……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徐徐展开。
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是传统的侗族聚居地,民俗浓郁、资源丰富。近年来,八江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精品打造、精品出彩为原则,让产业先行,巧做“山文章”,妙绘“经济图”,持续探索“一村一品”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山上“茶香四溢”,挖掘集体经济“潜力”。“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以前布央村的真实写照,村内无产业,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如今的布央村是如何从原来的穷困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这得益于党支部的带领、党员的带动。
开荒破土种茶叶,万亩荒山变茶园。如果说,党员陆小璋带头在仙人山上种下第一棵茶树,是布央村发展茶叶的“火种”,那如今,这“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布央村立足本村“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独特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党企合作、股份合作、联营联建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持续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打造了仙人山4A级景区,建成了“千人采茶廊”、云雾山上“观日出”、“仙人山”千亩茶园观光游等旅游景观,形成“茶园观光+茶厂加工+旅游购物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鉴布央村茶文旅融合发展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八江村、岩脚村、布代村等10个行政村发展茶产业,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形成了以茶叶种植、采摘、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21年,全镇各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山间“套种作物”,激活集体经济“活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八江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振兴部署要求,乘着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需求的东风,大力发展油茶林下种植花生、豆角、罗汉果等特色产业,探索“以短养长”的林下套种双向发展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油茶林下种花生,一地两种‘双丰收’。”2021年以来,高迈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三江县新时代乡贤会的“牵线搭桥”,依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力量,探索“党支部+国家科技特派团+乡贤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公司提供花生种、国家科技特派团提供技术支持,党员群众负责管护花生,乡贤会统一收购打开销路,在金竹“六海山”油茶基地里,规划出30亩地进行花生试种,摸着石头过河。目前,高迈村金竹“六海山”油茶基地里种有黑皮花生、七彩花生、白沙花生三个品种,亩产约180公斤,每公斤售价15元左右,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高迈的花生结得真好,我们村也打算在油茶林下种植豆角,既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能拓宽村民的致富路,何乐而不为。”八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吴伟权参加完高迈村举办的2022年乡贤项目金竹花生采摘仪式后,高兴地说。
山脚“生态养殖”,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家家有鱼塘,户户有鱼养,是汾水村村民养鱼的真实写照。八江镇汾水村已有200多年的养鱼历史,水源丰富、水质良好,适合鱼儿生长。2020年,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汾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引进了“跑道养鱼”模式,建成了三江县首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近年来,汾水村持续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了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静水”池塘中实现了“流水”养鱼的效果,为村集体经济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带去了新的思路。自2020年12月项目开始建设以来,持续加大对“跑道鱼”的投入,养鱼成效显著,通过“跑道”养殖的高山鲤鱼、草鱼售价相比市场价提高10%,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茶园散养的马胖香鸡,肉质鲜美,每逢佳节必会‘爆单’,每年至少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马胖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罗石笑着说。
山脚的另一端马胖香鸡“啄”出了致富路。“党员带头干、帮助村民销、实现共同富”是马胖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秘诀。近年来,马胖村通过建立茶园生态养鸡基地,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党员+村民”的产业带动模式,打响“马胖香鸡”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