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县细化措施切实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
作者:杨国柱 发布时间:2017/4/5 10:07:35 点击率:0
人才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资源。加快发展,人才是根本,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是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所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接和深度融合。脱贫攻坚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能力,是使其最终走出贫困的关键所在,给钱给物不如教会一项技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致富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贫困人口自身逐渐改变,更需要人才在扶贫工作上给予对口帮扶与支持。贡山县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精准扶贫一线的积极作用,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党政人才“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结合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政人才懂党建、懂三农工作、懂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最大限度地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确保扶贫计划、帮扶措施制定精准到位。一是扎实做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配齐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班子;二是建立建全处级领导脱贫挂钩包片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一个乡镇、处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责任机制;三是整合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力量,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同时选派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强、德才兼备、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党政人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四是抽调优秀机关党政人才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
技能人才“指导帮扶”传授技能。结合贡山县实施的“543221”工程(到2020年,全县实现50万头(羽)畜禽、40万亩草果、30万亩木本油料、20 万亩中药材、2万箱独龙蜂、10万亩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目标)。组织开展实施技能人才“四个到村”,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一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一个村不少于一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一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林业、农业和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专家担任我县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三是一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县级党委政府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一名科技能人培养到组。要分产业、按区域,每个组培养一名科技能人,带动一批科技能手,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支教支医扶贫扶智。习近平指出,扶贫先扶智。贡山县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积极选派初、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到偏远山库区支教支医,帮助群众脱“思想”之贫,解“身体”之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民众素质,培养贫困对象致富技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引导新增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点对点教师交流、轮训进修、重点培养等方式,盘活贫困地区人才存量,培育潜在人才增量,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