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小镇群众的新生活
作者:陆娉婷 杨权 发布时间:2019/3/29 8:41:26 点击率:0
黄墙青瓦、独具傈僳族和白族支系勒墨人特色的民居整齐划一、临街而建,楼与楼之间,水泥路、排水沟渠顺达通畅。随处可见的红灯笼留住了年的喜庆,而处处竞相绽放的叶子花和一江自北向南蜿蜒而过的碧水,更让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新房、一幕幕新村新景赏心悦目。
2017年10月以来,随着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入住,巴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天比一天热闹,告别大山、挪出穷窝、搬进新房的群众生活也在悄然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傍晚时分,走进安置点生活广场,只见一些搬迁户正聚集在一起健身、聊天,小孩则在广场上奔跑嬉戏,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搬到巴尼小镇之前,孔普细一家住在金满村路本登组,作为3个孩子的奶奶,孔普细平日里都是农活、孩子“两手抓”。“儿子、儿媳在外面打工难得回家,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三个娃娃,怕他们以后跟我一样,一辈子种地。”提起在山上的日子,孔普细眉头紧锁,一脸忧虑。
如今,分到95.2平方米的新房,孔普细的心病得到了根治,她终于带着3个孩子走出了大山,搬进了坐落于怒江畔的“江景房”。“不用出一分钱就住到这么漂亮的房子,跟上面比,真是好得都说不完了,我的孙孙以后再也不会受苦了。交通方便,学校又在家旁边,他们上学不用走山路了。”孔普细笑得眯了眼。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建在乡政府边上的巴尼小镇紧邻交通主干道,往来便利,周边医疗、教育设施配套齐全,基本满足搬迁群众出行、就医、就学需求;搬迁点规划有商铺,不仅可以为搬迁群众的生活提供便利,还能为他们提供务工机会,尤其是被称为“搬到家门口”并优先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的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更是让他们实现了一楼上班、二楼居住。
孔普细的儿子是一名森管员,巡山之余还在怒江美丽公路建筑工地务工,每天能有180元收入。25岁的儿媳华晓娟端庄漂亮,风衣牛仔,加上脚上那双镶着水晶片的尖头皮鞋,让她在同龄人中显得尤为惹眼,仿佛安置点里怒放的叶子花。而在山上,这样的装束,用华晓娟的话来说便是“那是电视上演给我们看的”。如今,这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生活,无需导演,自己已成戏中人。搬下来后,华晓娟就在楼下的扶贫车间上班,因为拿的是计件工资,相对灵活的上下班制度,让她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华晓娟和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趁年轻多攒点钱,把3个孩子全供出去,过上比他们这一代更好的生活。
洋芋烘焙车间、冷链车间和淀粉加工厂是当地政府今年谋划的又一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脱贫,逐步能致富的扶贫搬迁项目。
在乡党委书记张旭勇看来,每家每户门前摆放的脚垫足以说明搬迁一年多来村民生活发生的巨变。告别故土、走出大山的贫困群众不仅搬离了穷窝、改变了居住环境,而且生活质量、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幸福,搬出了自信,搬出了尊严,增收有来源,同步小康有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