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无量山上
作者:魏翔 发布时间:2018/10/8 10:29:40 点击率:0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首被全国人民传唱的《东方红》,也是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瓦窑村的各族人民群众经常喜欢唱的一首歌。他们对这首歌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他们来说,太阳就是共产党,阳光就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
瓦窑村地处无量山腹地,濒临澜沧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是一个典型的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山村。曾几何时,年轻的、有能力的人外出了,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村里来.....贫困、落后、偏远成了代名词。2014年,全村513户2000多人,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525人,贫困发生率27%,是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使瓦窑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好政策来了,好项目来了!怎么样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考验着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智慧、勇气和能力。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把党的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瓦窑村以创建基层规范化党组织为抓手,找准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党建和扶贫双推进。省司法厅机关的7个党支部与瓦窑村党总支及6个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驻村工作队员将组织关系转到基层党支部,协助村党总支抓好各支部建设。坚持结对共建与扶贫“双推进”、队伍建设与扶贫“双推进”、阵地建设与扶贫“双推进”、项目建设与扶贫“双推进”、增收致富与扶贫“双推进”、服务载体与扶贫“双推进”,引导党员把重心放在找“贫”源、解“困”根上,确保扶贫工作做到哪里,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为党员,实现党建与扶贫“无缝对接”。党建扶贫双推进,瓦窑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提速加力,奋勇向前。
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省司法厅的大力支持。省司法厅党委以扶贫为已任,把扶贫工作与司法行政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厅领导常常深入曼等乡田间地头、村组及农户家中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厅机关干部职工视瓦窑村为故乡,心连心走访、面对面恳谈、手拉手帮扶,诠释了“执着担当,敢为人先,曼等不慢,曼等不等”的曼等扶贫精神。
省司法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量山青又青,精准帮扶心连心;澜沧江长又长,党的恩情永不忘。”这幅工作队创作的标语既表达了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的一片真心,又表达了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党的恩情重如山,长如水。驻村扶贫工作队把瓦窑村当成自己的家,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克服了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扎根基层,吃住在村,奔走在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谋划脱贫之策,为贫困群众做好事、实事,与父老乡亲同甘共苦,共建家园。
瓦窑村人民群众之所以对共产党充满深厚感情,是因为共产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为他们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在“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指引下,使他们不甘贫困,奋力脱贫;是因为精准扶贫项目建盖修缮了住房、修通了村组道路,使他们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加快了与外界的联系,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是因为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使他们家家户户都有了烤烟、蚕桑、猪牛等种植(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因为健康、教育扶贫的保障,使他们不因家人生病、孩子上学而贫困掉队;是因为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既扶志又扶智,使他们树立信心,心怀感恩跟党走。
瓦窑村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苦熬不如苦干”精神,经过连年的艰苦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卫生建设、村容村貌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人均纯收入超过9千元,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99%,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整村脱贫出列。瓦窑村人民群众满怀获得感、幸福感,在大山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展望未来,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把无量山、澜沧江照得更亮、更美,各族人民群众将永远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将越来越幸福美满。瓦窑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