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六个一”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作者:中共寻甸县委“四群”教育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4-05 09:57:08 点击率:104
寻甸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部署,学习借鉴孟连群众工作经验,在全县广泛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创先进,在服务人民群众中争优秀。
开展一次有深度的调查研究。县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个月,乡镇(街道)和县直各部门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4个月。调查研究要进村(社区)入户,直接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每年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报告不少于1篇。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开展调研。调查研究要做到“七必访”即困难户必访、上访户必访、老党员和老干部必访、种养大户必访、本村在外地的科级以上干部必访、驻村企业负责人和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必访、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必访。
选派一批四群工作队。从今年开始,在省、市机关选派“四群”工作队员的同时,每年从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四群”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选派“四群”工作队员坚持“五优先”,即年轻干部优先、新提拔干部优先、后备干部优先、无基层工作经历干部优先、新录用公务员优先。原则上每村至少1名工作队员,集中力量重点派驻贫困村、重点村、难点村。
建立一套全面覆盖的直接联系制度。一是领导蹲点联户。领导干部蹲点住村直接联系群众,每次走访2至3个村民小组。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20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5户;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30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0户。二是部门挂钩联户。县直机关挂钩联系基层,安排所属干部在联系点直接联系群众。县直机关原则上与扶贫挂钩一致,实行“挂村包组联户”。其他各行各业根据单位部门职能,既联系工作服务对象和所属单位基层群众,又挂钩村联系群众。城镇社区由驻区单位经常联系。充分整合扶贫挂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乡镇干部等工作力量,形成做好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合力。三是干部结对联户。各级干部在本单位、本部门挂钩联系点内结对直接联系群众。县直各部门机关中层干部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7天,结对不少于3户;其他干部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5天,结对不少于2户。乡镇干部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60天,结对不少于4户。四是建卡经常联户。建立《民情联系卡》,注明干部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邮箱及承诺事项,发送所联系群众,方便经常联系。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的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情况以及基层组织和群众评价,便于掌握情况、组织考核和群众监督。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群众的贴心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做到“五必到”,即联系户婚丧嫁娶乔迁必到、子女升学就业必到、传统节日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春耕农忙必到。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积极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每名领导干部每年要提出1至2条有价值的工作建议,帮助所联系的基层单位和群众解决1至2个实际困难。各级各部门要逐级建立民情台账,分类梳理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民情分析,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归口落实原则,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完善一个民情联系网络。各乡镇(街道)要完善一个民情信息网络。一是每个乡镇(街道)开通一部民心电话,在醒目的地方公示号码,每天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接听群众来电,详细作好记录,建立民情受理台帐,对能解答的立即解答,对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记录,并逐级上报。二是每个村(社区)挂一个民意信箱,专门用于接收群众的意见、建议,由村(社区)指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管理,要做到查阅、报送、办理、反馈“四及时”。三是每个村民小组确定一名民情联络员,聘请社会影响好、有一定威信的老干部、老党员或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村民担任,及时收集、反映群众的意见诉求。
拓宽一条联系群众渠道。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宽干部联系群众渠道。完善代表、委员提案、提议、询问、质询及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工青妇组织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联系群众中知民情、解民忧。
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做到致富信息提供到位、法律政策宣传到位、矛盾焦点化解到位、民生问题解决到位、一时难以解决的耐心解释到位。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下基层、到社区、进家庭,说群众广泛认同的话,讲群众能够接受的理,办群众普遍欢迎的事。敢于面对群众的质疑,豁达包容群众的不满,积极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心理咨询员,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调整,消除群众心中因处事不公、因心存疑虑、因诉求无门等因素而积累下来的各种怨气,在党群干群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努力帮助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切实解决好群众的“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认真处理一批群众信访的积案,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集中化解一批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和案情复杂、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